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商业的哲学层次查尔斯•汉迪的商业哲学不是立竿见影的管理工具,但对那些真正有声望的企业来说,没有不在发展早期就注意“根正苗深”这事儿的。8年前华夏出版社首次将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的《空雨衣》(又译为《觉醒的年代》)介绍给国人,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哲学作品。此前,我也不知道查尔斯•汉迪其实是全球知名的商业管理哲学大师。《空雨衣》写作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正是西方经济从二战后的衰退走向全面复苏的时代,当时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并极为需要能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工具。查尔斯•汉迪并没有直接给人们管理的具体作法,作为一个“商业哲学拓荒者”,确切地说他给的不是“术”,而是“道”。他在书中传达的理念是,企业在追求商业目标中往往忘记了“正是我们―每个男人和女人―才应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很容易在追求效率中迷失自己,把效率本身看作一个终点,而不是把它看作通向其他终点的手段。”在追逐商业利润的过程中,因为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我们在到达目的地后每个人都成为明尼波利斯野外雕刻公园里JudithShea创作的雕像“空雨衣”。这座由三件作品组成的雕像群中最主要的一件,是一个铜铸的雨衣,它笔直地站立在那里,但却是空的,雨衣的下面没有人。汉迪介绍说,这件空心雨衣正是人们无法摆脱的悖论的象征。查尔斯•汉迪家乡爱尔兰都柏林的郊外,有一座被称为Wchlow的山脉,虽然美不胜收,但经常让人迷路。一天,汉迪在路边停下来向一个当地人问路,当地人回答他说:“这很简单,你一直往前走,穿过一座小桥就会看到远处的Davy酒吧,你在离酒吧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向右转,就会一直通到山上。”这回答令汉迪相当满意,满以为根据这个当地人的指引便可以轻松到达汉迪,直到走进Davy酒吧,才明白自己陷入了一个生动的悖论陷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在哪个路口右转。有些商业机构付出倒闭的代价才明白这一点:世界永远在变化,成功的悖论之一就是:“使你到达现在的位置的事情和方式几乎很少可能是使你继续到达那儿的事情和方式。”就像那个爱尔兰人一样,站在终点的高度来说明如何到达的过程,非常简单,但是对于驾车的汉迪来说,这条未知的道路却可以把他引到任何可能的地方。都柏林的遭遇,最终使得查尔斯•汉迪创造了那条令他功成名就的“S型曲线”。只有我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并且对事情的变化做好准备,熟练掌握两条曲线的管理原则,才能够找到走出悖论的路径。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各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层出不穷,企业总是在自相矛盾中徘徊,这些悖谬和困惑,不只困扰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于刚刚接触并仍在不断学习管理的中国企业更是挑战。8年前,稚嫩的中国企业对管理的追求只限于立竿见影的“术”的层面,而对管理之“道”无暇顾及,因此查尔斯•汉迪和他的商业管理哲学被冷落。8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了《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查尔斯•汉迪在自传里,坦率地告诉大家自己从一名英国牛津大学主修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史的古典学者,因缘巧合去了壳牌公司,负责亚洲区域石油制品的销售。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隆管理学院追随本尼斯、雪恩、阿奇利斯等大师研究企业管理,他的结论是管理的分析技巧在课堂可以学会,管理的艺术,则需要在实践中掌握。1997年之后,查尔斯•汉迪前后在两家公益机构担任要职――英国圣乔治学院学监和皇家艺术和制造促进学会。查尔斯•汉迪接手两家慈善机构时,它们都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在解决资金问题过程中,他也面临着两难困境―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慈善机构需要有明确、清晰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但是慈善机构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49岁的时候,查尔斯•汉迪彻底脱离职场,成为一名自由工作者。站在局外的查尔斯•汉迪对制约商业机构持续成长的关键问题看得格外清楚―其实商业机构存在的目的是能够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利润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2008年的时候,以巨人集团、德隆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上演快速崛起、然后更加快速沉没的闹剧,令已经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之“术”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思考企业经营管理之永续经营之“道”。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中告诫企业家―“从理想的角度看,企业和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企业在获取生存所需的利润之外,找到更高的目标,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个更高的目标指的是企业家除了要依法纳税,为股东提供利润外,还要承担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达成这个更高的目标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才算是超越经营管理“术”的层面,到达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的境界,要到达这样的境界,企业家首先要具备哲学修为。
本文标题:商业的哲学层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