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第十三章-新功能主义
第十三章新功能主义目录第一节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第二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第三节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思考题第十三章新功能主义第一节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新功能主义“新功能理论”这个词明确表达了它与传统功能主义(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的联系和区别。1、新功能主义与传统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亚历山大认为,功能主义传统比其他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是当前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新综合的最合适的基础。亚历山大总结的功能主义传统的六大特征:(1)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社会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2)功能主义像关注结构一样关注行动;(3)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分对社会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持续根源。(5)功能主义把分化看作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6)功能主义强调概念化和理论化的独立性。2、新功能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老”功能主义,而是在内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一方面对老功能主义的缺陷进行内部批判,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60-80年代间产生的许多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重建”功能主义。第二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一、以后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1、后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1)传统的实证主义有四个基本假定:①认为经验观察与非经验陈述之间有根本的认识论上的区别;②认为普遍性或抽象性的东西对经验趋向的学科没有重要意义;③认为一般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只能通过经验观察来加以评价;④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的”,即直线性和积累性的。(2)后实证主义的四个基本假定:①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的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出于分析上的需要;②科学成果并不仅仅依赖于经验证明;③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的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④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这四个原则突出了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亚历山大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理论研究和经验观察并重,以推进我们对社会的认识。2、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思想连续统(continuum):科学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连续整体:从最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到较具体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最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亚历山大认为,科学连续统中每一层次之间在研究规则上都是相对独立的,虽然彼此间还具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实际上是因为它们把科学连续统中的某一层次的要素视为比其他层次更有决定意义。二、迈向新的理论综合1、亚历山大的分析模型:秩序物质结构集体规范工具性的规范性的行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性行动个体能动性2、亚历山大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观已超越了帕森斯的观点,他强调社会行动的应变性和社会结构的多维性,以达到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结合。三、亚历山大的文化研究亚历山大对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实施表现在他运用话语分析对市民社会的文化研究方面。1、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市民社会(civilsociety)由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制度三者构成。2、从话语分析的方面来看,行动者、社会关系和制度都具有不同的相对立的话语结构。3、行动者、社会关系与制度的话语结构具有对应性,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节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一、社会系统论卢曼的一般社会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机制。1、社会系统的新界定(1)卢曼把社会系统定义为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社会系统产生于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系统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借助于符号规则所进行的沟通。(2)卢曼认为,社会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一切社会系统都存在于多维的环境之中,环境导致了系统必须应付的无穷无尽的复杂性。社会系统的环境包括其他社会系统等因素。环境主要在三个维向上存在:时间维向、物质维向和符号维向。(3)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从时间、物质和符号三个方面降低由环境所导致的复杂性,以维持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有序运作。2、社会系统的类型(1)卢曼认为,社会系统又分为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体。①互动系统:是最简单的社会系统,是在个体间共同在场并相互感知时所形成的。②组织系统:主要作用是协调个体的动机和偏好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③社会整体:是在互动系统和组织系统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包含所有相互关系的沟通行动的综合性系统。(2)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之间是既有分化也有整合的关系。二、社会分化1、传统的社会分化论存在的问题。2、社会分化主要是系统的分化——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分化,包括部门分化、等级分化和功能分化三个方面的内容。3、社会进化是系统在与其环境的联系中不断分化的过程。思考题1、简单评述新功能主义思潮。第十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第一节沟通行动理论的出发点:社会理性化的困境第二节沟通行动与沟通合理性第三节生活世界、系统与社会理性化第十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Habermas,Jürgen)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曾先后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不同历史时期公共领域的变化《合法性危机》(1973)《交往行为理论》(1981)《交往行为理论(补充与论证)》(1984)《在事实和规范之间》(1992年)将沟通理论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第十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的沟通/交往行动理论(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普遍性的“规范基础”(normativefoundation)或标准,来描述、分析、批判、评价现代社会的结构。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的主导思潮:“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相违背。第一节沟通行动理论的出发点:社会理性化的困境一、哈贝马斯理论的起点:韦伯的理性化困境社会理性化的困境,指的是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理性化所导致的现代社会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理性化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普遍趋势,各方面都朝着最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理性化导致的是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和意义的丧失。韦伯认为:社会理性化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形式(工具)合理性与实质(价值)合理性的矛盾。韦伯对社会理性化困境持悲观主义态度,认为形式(工具)合理性与实质(价值)合理性的矛盾无法解决。(理性的“铁笼”)二、哈贝马斯建构沟通行动理论的核心目的在于说明现代社会中形式(目的)合理性与实质(价值)合理性的矛盾并不具有必然性,这一矛盾是可以有解决的希望和可能性的。第二节沟通行动与沟通合理性一、沟通行动概念的提出与初步规定1、对韦伯理性化概念的批判(1)哈贝马斯认为,韦伯的理性化概念过于狭隘,所谓的理性化指的是“科技理性化”。(2)对韦伯行动理论的批判哈贝马斯认为,韦伯的行动类型的分类忽视了人类行动的互动或相互协调方面,忽视了具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孤立的行动主体的行动。其合理性是行动者单方面的,而不顾及互动的对方。韦伯的行动模式哈贝马斯的行动类型根据合理性递减趋势得出的行动类型主观意义分为下列因素手段目的价值后果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行动取向行动语境以目的为取向以沟通为取向非社会的工具行动——社会的策略行动沟通行动2、哈贝马斯沟通行动概念的初步规定(1)哈贝马斯的行动类型按照行动语境的不同,行动可分为社会的行动和非社会的行动。按照行动取向的不同,社会行动分为策略行动和沟通行动。(2)沟通行动的概念沟通行动是行动者为了协调相互的行动而进行的行动,这种协调在行动者之间是以语言为中介,通过相互沟通达到的。1、普遍语用学的任务是说明言语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揭示沟通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2、言语行为有效性的要求(1)可领会性要求:使说者和听者都能够理解。(2)真实性要求:真实反映外在世界的事实或事态,使听者能够分享说者的知识;二、普遍(形式)语用学:关于沟通行动的有效性要求的研究2、言语行为有效性的要求(3)真诚性要求:说者要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信任他;(4)正确性要求:说者在使用语言时要遵守支配人与人沟通的社会规范。3、在不同的沟通情景中,某一方面的有效性要求会特别突出,而其他有效性要求则是隐藏的。4、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对应不同的现实领域。现实领域交往模式:基本态度有效性要求言语的一般性功能关于外在自然的“那个”世界(客观世界)认识式:客观性态度真实性事实之呈现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社会世界)相互作用式:遵从性态度正确性合法人际关系之建立关于内在自然的“我的世界”(主观世界)表达式:表达性态度真诚性言说者主体性之揭示语言——可领会性——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学理论中的不同行动概念可以归结为四个不同的基本概念:目的(策略)行动(韦伯);规范调节的行动(社会互动论);戏剧行动(戈夫曼);沟通行动三、不同行动概念的比较(一)目的(策略)行动1、概念界定:目的行动是行动者通过选择一定的有效手段,并以适当的方式运用这种手段,而实现某种目的的行动。2、前提假定:一个行动者与实际存在的事态之间的关系。3、行动主体:人被看作是“认知-意志复合体”,即行动者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4、行动者与客观世界的合理关系:①行动者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②行动者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客观世界。5、行动的本质:目的行动本质上是非社会的,合作的他人与事物一样只是行动者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6、策略行动:当行动中出现两个或以上的有目的的行动者时,目的行动就发展成为策略行动。行动者之间相互影响。7、策略行动的效果:视其他行动者而定,即策略行动的效果要依赖于多个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即使在协作中,行动者也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目标。(二)规范调节的行动1、前提假定:行动者要与客观世界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与他自身所属的社会世界发生关系。2、行动者与社会世界的关系:行动者作为社会角色的扮演者与他所属的社会世界发生关系,或者同他通过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的世界发生关系。3、前提条件:行动者能区分情境中的事实因素和规范因素。(三)戏剧行动1、概念界定:戏剧行动是指在公共场合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主观情感、品质、愿望等主观性的行动,从而使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有的主体经历和体会,让观众看到并接受。其核心概念是自我展示。2、前提假定:除了假定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之外,还要假定主观世界的存在。3、合理性衡量标准:个性的同一性和自我表达的真诚性。(四)沟通行动1、概念界定:沟通行动指至少有两个行动者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动。2、前提假定:除假定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之外,还要假定作为知识和观念载体的语言世界的存在。3、行动者同世界的关系:行动者同三个世界的关系是反思的、间接的关系,同时把三个世界作为理解和解释的框架。4、合理性评价标准:四个有效性要求。5、行动目的:行动者之间达成共识。四种行动概念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目的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和戏剧行动概念虽然分析了人的特定行动类型,但任何一种行动都没有包容合理性的所有要求,因而是片面的。只有沟通行动模式同时满足所有的合理性要求,是合理的。不同行动概念对应的语言功能:目的行动——真实性要求——语言的认知功能规范调节行动正确性要求———语言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戏剧行动—真诚性要求———语言的表达、展示功能1、有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新功能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