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20130116-170349道德经讲座
2020/4/81国学修养——《道德经》成都•成都老皇城百余年来,成都老皇城以古贡院和华西协和为中轴,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濡养了蜀国山水中光射斗牛之文风文气。成都老皇城·贡院成都中和职中依此文脉而诞生,协和、中和,承此丰郁文气之沐养,更有幸欣逢华夏文明复兴之盛世而蓄势待飞。老子石雕像儒释道孔子,《论语》(四书之一)孟子,《孟子》(四书之一)老子,《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南华经》)释迦牟尼《三藏经》(经律论)国学修养儒释道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子曰:仁者爱人君子当仁不让孟子,亚圣仁政、推爱老子,《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南华经》)释迦牟尼国学修养•《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聃,耳曼也。聃,又作“耽”。《说文》:耽,耳大垂也。国学修养·道德经《史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给人留下的印象:一个长寿、大耳的老者国学修养·道德经《史记·老子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道德经几个关系-----一、“道”与“德”1、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吾不知谁知子,象帝之先(第4章)天地万物之母(第1章)世界的总根源道德经2、道的存在是空虚、深远、隐没无形的。其作用永远不会穷竭。乃万物之宗主、万物之根本。不仅是总根源而且是总根据。道德经3、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义为道理、规律、原则。·道德经中作为世界本原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最普遍、最根本的道理、规律和原则。道德经4、道,并非纯观念或纯理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25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道德经道,作为世界本原时,就兼具了普遍道理和原始物质的两种属性。这二者亦是混然一体的。道德经德---传世诸本均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故有人称为“德道经”。但是鉴于德与道的关系,称为“道德经”为宜。道德经老子在春秋末期探讨天地之先的世界本原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他用道取代了“天”或“帝”的在先性和权威地位确立一个新的自然、无为的“天道”。不仅是世界的始源,而且是天地万物(包括人)所赖以存在的根据、本性。道德经·老子将此本性称之为“德”。道寓于万物之中,其体现和作用就是“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21章)“德者,内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道”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就是“德”。道无形,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容,德之容态、道之体现。道与德是统一的。道德经二、“言”与“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不可言说。不说话,不写书,别人怎么了解老子的“意”呢?不可名而又叫“常名”“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在语言上所表现出了“悖论”“正言若反”(78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22章)柔弱胜刚强、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无为则有为、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若反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他在《庄子·外物》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传·系辞上)三、“自然”与“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自然”---非人类之谓“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意义有二:1、道,无所法,在方法方,在圆法圆。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道”---纯任自然而然。即“道”是无意识、无为的。于万物之自然或本然“无所违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观念。合于自然,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又未否认外力,只是“外力”也需因顺自然,它若有若无,似无而实有。即“无为”道德经“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因顺自然的发展,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不以主观的意志、欲望去干控制自然的发展。“道常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道德经“道”的“无为”,即“道法自然”。“道”虽然生养了万物,,但没有主观的意志和欲望,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尤其是执政者,若能实行“无为而治”能够“知足”,去掉贪欲,社会就安宁稳定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道德经四、“柔弱”与“刚强”老子贵柔。因为他充分认识到“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道德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五、争与“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1、尊道而贵德2、道常不言,正言若反3、道法自然4、无为而无不为5、上善若水,贵柔、示弱、守雌、趋下6、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谢谢大家李太斌13008153687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大济苍生-----出仕-----归隐-----再出仕----彻底归隐-----参加劳动-----不得温饱-----乞食-----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社会的架构,一个纯粹物质的世界,而主要应该理解为是一个人类心灵的空间。陶渊明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其先人隋末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李白即诞生于此。5岁时,随父迁入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年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遭权贵谗毁,被排挤出京。从此又漫游各地,曾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园(在今河南开封)。李白李白艺术上,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宏伟,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李白不愧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李杜”之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太白集》李白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宏大心愿。安史之乱爆发,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杜甫不久被贬,弃官入蜀后,寓居成都草堂,一度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杜甫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身经丧乱,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故其诗多关注国家命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杜甫这些优秀诗篇,堪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被誉为“诗史”。杜诗以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手法的蕴藉沉着,尤其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垂范后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杜诗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出任职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苏轼绍圣初,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的罪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常州,卒谥“文忠”。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在任地方官期间,对人民生计颇为关心,建有一定政绩。思想上常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进取有为的精神。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乃全面的天才。在散文、赋、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高,并具有独特风格。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一代诗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绮靡艳丽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苏轼《定风波》沙湖:地名,在黄州东南30里,苏轼被贬黄州后,曾在那里买田准备终老,这首词就是去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此时离被贬黄州已有两年。•狼狈:进退两难的样子。•吟啸:吟诗、长啸。•芒鞋:草鞋。•萧瑟:风吹雨落之声。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名言佛家言,酒会伤身;道家言,酒能养性。吾也有酒信道,无酒则信佛。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感情深厚,夫唱妇随,常一起研究金石书画,唱和诗词。李清照“靖康之变”,宋皇室仓皇南渡,李清照也避乱江南。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他们珍藏的金石书画在流亡中丧失殆尽。国破家亡,李清照只身漂泊于杭州、金华一带,在孤寂愁苦中度过晚年。李清照李清照工诗能文,尤长于词,为宋词一大家。早期的词清丽婉转,辞情兼胜,多写闺情相思,题材较窄。南渡后,多写故国山河破碎的感慨和个人身世的哀痛。多为凄苦之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李清照她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作大多感情细腻,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现存《漱玉词》,另有辑本《李清照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本文标题:20130116-170349道德经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