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科社第六专题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六专题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概念解释:“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当前提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央会议精神。“七一讲话”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提法。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及思路。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思路。1·1社会的界定《旧唐书·玄宗上》中有这样的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这里所讲的“社会”,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思是村民集会。“社”指祭神的地方,“会”表示聚集。两字连用,表示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三种理解:一是大社会:指整个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二是中社会:与经济对应。三是小社会: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对应。1·2社会建设的内涵胡锦涛: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青连斌:社会建设,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社会管理。陆学艺: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等;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平与公正;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社会建设的保证,是社会安全运行,包括社会安全阀构建;社会建设的动员机制,是建立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社会运行方面科学管理,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1·3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结构的调整--适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社会流动机制建设--适应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社会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社会组织建设--适应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型,各类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有待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适应由政治优先型社会向经济优先型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适应由政社合一向政社协同的转型,社会事业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适应由外控式稳定向内生式稳定的转型,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适应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社区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建设--适应由统治型社会向治理型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1·4社会建设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十七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了现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社会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风险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公正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社会质量理论2.1社会风险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于1986年用德文发表了《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一书,被公认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山之作。贝克指出,风险在人类社会一直存在,但今天风险社会的现代风险(risks)在性质上与过去的危险(dangers)完全不同:一是在物理和化学领域里的现代风险是看不见的;二是产生这些新型风险的基础是工业的过度生产;三是随着人类技术能力的增长,技术发展的后果变得难以测算。富人可以花钱规避传统危险,但有些现代风险却威胁每一个人。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现代风险。现代风险不只是环境问题或自然科学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的时代特征,一是现代社会原有的发展确定性和对科学及科学家的信任,如今受到了普遍的质疑,质疑的问题包括现代化的方向和风险的后果;二是新型社会风险是“普散的”,看来遥远的事件和开发,也会带来对近身生活的影响;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移动了,一些现代性的传统范畴(如阶级、民族、国家),其原有的意义有了很大改变,个体化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四是风险的现代概念笼罩着未来,并决定着现在的选择;五是风险社会使我们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对道德重新界定、探索和反思。2·2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主要有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科塞的冲突功能论与安全阀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和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达伦多夫从消极的方面看待社会冲突,指出社会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共识,一面是冲突。共识的一面是美好的,而冲突的一面是丑恶的。科塞从积极的方面看待社会冲突,认为不能轻易地将偏差和异议看成是社会系统均衡状态中的病态现象,冲突具有维护社会系统的积极功能。关于冲突的起因,达伦多夫认为冲突源于对权力和权威等稀缺资源的争夺,科塞则归因于社会成员之间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关系的失调,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多方面的不平等说明冲突的起源。就冲突的解决途径而言,各个学派都主张以理性沟通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2·3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理论,最先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他针对19世纪欧洲步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激烈社会冲突,提出了以职业群体为核心重塑“社会团结”的构想。什么是社会团结呢?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机制。社会组织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纯粹的效率原则,不是功利主义意义上的有用原则,而是能够将个体凝聚起来的粘合(cohesion)原则。构成社会团结的最根本的因素,一是集体实在:“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二是法律和制度实在:“法律表现为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团结形式。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差别,正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别所在。机械团结来源于人的相似性,而有机团结则是在分工和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而滕尼斯将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社区”(genmeinschaft)和“社会”(gesellschaft)。家庭是组织的基本形态,而现代社会社会团结的基础必定会被范围越来越大的地域流动、城市的兴起以及大规模产业结构所削弱,因此只有通过重建社区团结,才是现代社会的真正出路。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2·4社会公正理论“社会公正”思想在西方历史脉络里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就分别探讨过城邦里的公正问题。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人,从一种假定的原初“自然状态”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自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公正的理论探索紧紧围绕着两大主题:一是对平等、自由和权利的捍卫;二是对于社会弱者群体利益的保护。具有代表性的是:源起于休谟和亚当·斯密,成熟于边沁、密尔(穆勒)和西季威克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以罗尔斯、诺齐克、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正义论,以瓦尔策、桑德尔、麦金尔泰为代表的社群主义正义论,以及哈贝马斯的综合正义论。2·5社会福利理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都有关于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的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的论述。《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专门从事救济贫民工作的天主教慈善组织和机构。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1834年又推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济贫法,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现代社会福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德国俾斯麦1883年制定的疾病产孕救济法,以及1889年制定的老年、残疾和死亡救济法。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4--1948年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并最终于1948年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迈入福利国家的行列。“福利国家”一词最早由威廉·坦普尔在1941年提出来的,1942年贝弗里奇撰写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报告作为福利国家的设计蓝图开启了一个新的重要起点。福利国家理论产生几十年来。其中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三点:国家应当以福利国家为目标;强大的国家财政手段是实现福利国家的保证;福利国家能给全体国民带来福利。针对福利国家建设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弊端,吉登斯倡导积极的福利主张用“社会投资型国家”取代“福利国家”。其原则是福利支出应当由政府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经济资助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2·6社会质量理论社会质量理论是于1997年欧洲学者提出的一个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理论。社会质量是指民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四个要素: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欧洲《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欧洲统一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3.社会建设的若干实践问题壮大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流动构建社会和谐3·1壮大社会组织根据民政部发布《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9年全国社会组织接近42.5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3.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8.8万个,基金会1780个。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3·2创新社会管理十七届五中全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就是如何使政府的调控作用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逻辑运行的方向(像经济调控要顺应价值规律一样),如何使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相结合,如何使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相结合,如何使政府调节的力量同社会民间组织的调节力量相结合,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的新体系。温家宝: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科学稳定观是对稳定的科学认识和根本看法。科学稳定观视野中的稳定,是建立在良性的机制和健全的制度基础上的健康持久和谐的全局性稳定。其基础是具有现代化社会特征的健全的体制、法制和制度,而非类似封建社会借强权暴力统治人民的保驾制度;其状态是长治久安,而非时断时续;其性质是健康积极合理的,而非落后消极失理的;其范围是大局的稳定,而非局部性的稳定。以改善民生求稳定,以和谐求稳定(应该与能够),以理顺机制求稳定(不用行政管理的办法从事社会管理,防止社会问题成为政治问题)。3·3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面对全体民众,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和前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使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经济发展和对照社会
本文标题:科社第六专题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