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说明文阅读指导格宜镇一中柴兴伟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回顾1、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哪些类型?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的是什么?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3、常见的说明顺序包括哪一些?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哪一些?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列图表5、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准确性三、说明文常见题型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的判断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5、说明文的结构6、综合素质考察讲授新内容一什么是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三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举例分析:(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时间顺序)(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般→个别)2(3)、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概括→具体)(4)、介绍三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空间顺序)(5)、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空间顺序)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引资料常见说明方法(口诀)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1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配图表摹状貌等下定义VS作诠释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不能这样例题解析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作比较VS打比方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例题解析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3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说明方法的作用:1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2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3列图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4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5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6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7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8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9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分析: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课件中以删去)例如: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4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典型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七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1.中心句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2.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中心句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八如何评析一篇说明文的写作特色语言1平实、质朴2生动、形象(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举例子其他修辞)结构详略得当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分类别)写法以事例、传说等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练一练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1.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5们实现了像鱼那样在海洋中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现在,他们还在努力研制一种更加轻便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3.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物研制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养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4.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的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潜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果,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思考与训练:1、文章介绍的内容有:人造肺的研制、特点、功用和潜在危害、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2、鱼类和人造肺获取氧气的方式分别是什么?3、人造肺的利弊各有哪些?4、第(1)段中的“始终”的作用是什么?5、结合第(2)(3)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人造肺”下一个定义。人造肺是科学家模仿鲤鱼和巨头鲸的呼吸原理,制造的一种能从海水中提取氧气送入肺中的呼吸器。6、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7、请举出两个经过研制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例子。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
本文标题: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5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