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名称的来源(识记P3):“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识记P5)(1)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三个要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识记P6)(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识记P9):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2.国别文化(识记P9):它是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3.中国文化的性质(领会P9):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4.两个文化层面(领会P10)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领会P10)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2.传统文化(识记P9):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3.文化传统(识记P9):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应用P11、12):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课程性质: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与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学的区别:(领会P12)2.目的任务:(应用P12)(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3.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中国地理的简要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识记P14)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号称“世界屋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历史上居住过吐蕃和羌人。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分布着:①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②四川盆地——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居住着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③黄土高原——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④山西高原(汾河谷地)——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⑤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第三阶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的三大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及海岛疆域。(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领会P16)中国地理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①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②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3)气候变化大势:(识记P17)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①温暖期(前3000—前1100);②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③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④“仪器观测期”(1900—)(4)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领会P15)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走向。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领会P19):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天下”观念(领会P20):“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领会P20)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对峙、冲突、融合中,走向发展。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4)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领会P21)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1.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识记P22):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古代的“九州”〖《尚书》之《禹贡》篇〗:(识记P22)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3)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领会P23)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6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