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标准成本制度介绍目录前言第一章中钢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案例第二章概说第三章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第四章系统的应用中鋼2019年每股稅后盈餘$4.49營业收入$2079亿營业毛利率27%股本1153.5亿生產力:粗鋼產量1243吨/人.年銷售量:10440吨生產量:10189吨csc.tw前言标准成本制度是一个建立在责任制会计制度之上的科学管理制度;它是借:责任范围的划分支用标准的订定成本支用权的授予根据每月成本中心的产出量或服务量,透过三大基本标准求得预算费用标准,然后与其实际费用互相比较,发掘二者的差异,以精确的成本分析,来探求差异的原因,检讨各成本中心的效率,及因应对策,以达成:改进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据统计2019年中钢共设成本中心265个,通过每月成本会议的分析检讨及作业改善,对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贡献甚大。美国钢铁公司于1930年代晚期开始使用标准成本制度,经过不断的修正及优化,成为计划及控制成本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tobecomeaneffectivemanagementtoolusedtoplanandcontrolcosts),而中钢标准成本制度则于1974年自美国钢铁公司引进,迄今28年。中钢标准成本制度为该公司会计制度的分制度,是依据“美国钢铁公司标准成本制度”为基础,配合中华民国相关法令的规定与中钢管理方针修正订定。其特质为:以成本中心为基础,标准的订定、实际成本支用的计算及表达均与各管理阶层的责任归属相结合,以正确衡量各成本中心的经营结果。在资讯电脑化作业下,自动累积生产活动的原始成本交易资料,避免资料重复处理,并与普通会计相互联系勾稽,使统计数据能反应真实的经营效率,确保所提供管理控制资料的一致性。透过制度的控制与管理,使各部门的利益以公司的利益为依归,以达成部门利益与公司利益互为一致。为符合管理上的需求,制度可随时作必要的修订,以确实达到会计协助企业管理的功能,提高经营效率。透过成本会议的沟通宣导,成本意识深植基层,促成降低成本活动全员参与。中钢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构架标准成本制度执行(D)计算成本实际成本的收集与记录检讨及处置(C&A)成本会议检讨改善成本绩效衡量与差异分析计划(P)衡量绩效的基准标准成本的建立与维护而从实质的运作面,吾人可以归结中钢标准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特性如下:1、以成本中心为衡量基础2、弹性预算观念的运用3、成本管理制度电脑化4、成本会计与普通会计互相勾稽5、成本会计与标准订定密切结合6、每月召开成本会议,促成全员参与降低成本计划与控制成本不是标准成本制度的唯一功能,标准成本制度还可以达成下列几项功能:1、预测某一特定期间获利与现金流量情况2、根据订立的售价与产品成本的定期性比较,以决定公司的竞争位置3、决择投资新的设备或更新现行的设备4、计划料源及原料分派5、提供财务部门作为财务控制及分析的工具第一章中钢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案例一、案例说明1974年,中钢第一期第一阶段(粗钢年产能150万公吨)建厂初期,最高管理阶层即确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作为将来营运阶段成本控制的工具,同时决定整个制度抄袭美钢标准成本制度。1974年底,中钢邀请美钢成本控制专家来台为当时所有师级以上人员作为期一周的讲习,目的是让师级以上所有管理人员对标准成本制度的理论及应用有概括性的认识与了解,为未来中钢实施标准成本制度踏实地扎下基础。1976年秋,中钢派遣9位工业工程师、3位成本会计师、2位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共14人一同前往美钢接受为期2个月的标准成本相关专业领域训练,对美钢标准成本系统的理论及运作实务作彻底的团队研习。1976年冬,中钢受训人员返台后,就研习所得整理消化,并成立成本处(编制37人)专责标准成本制度的筹建,工业工程处(编制22人)负责其中成本中心的划分及基本标准的订定,信息系统处(编制人数不详)负责程序设计。各处负责标准成本制度建立的工作内容详见表1,同时聘请美钢成本顾问1人、工业工程顾问2人(信息化顾问人数不详)驻中钢指导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权责单位工作内容工业工程处划分成本中心。建立成本中心代码。编写成本中心说明书。建立预算因子统一代码。产能平衡下的标准产量。设备运转分析基准。设定原料标准。设定生产作业标准。设定附加成本标准。设定预算因子基准量。编制基本标准手册。成本处统筹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准成本订定的作业流程。编制成本科目代码。编制成本制度有关的操作系统、报表、凭证、成本科目代码、成本处理准则、成本处理程序、分录、会计科目代码等。设定标准费率、标准价格。编制各类成本报告表。组织召开成本会议。编制成本制度手册。信息系统处程序设计。程序测试。表1中钢高层在建厂初期即接受美钢顾问公司(UEC)的建议,制度与管理向美钢学,要求员工扎实的学习美国人踏实、合作、科学、实事求是的办事精神。所以标准成本制度、工作评价制度,生产计划、产销制度、品保检验制度、冶金规范、工安制度、现场工作管理等等均抄袭自美钢,再根据自已独特的环境、岛内商业习惯酌加修改而建立。中钢自1975年9月起,到1977年12月第一期第一阶段建厂工程正式竣工投产为止,历时2年3个月,共派484人次(每人次受训时间视受训的专业类别从一个月至半年不等)各级操作、保养、技术及管理人员至美钢受训。受训学员除学习培训主要项目外,标准成本是共同必习项目之一,所以每个派去美钢受训回来的学员对标准成本制度的运作和使用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觧。1977年1月,中钢着手规划适合中钢需要的标准成本制度,同年6月完成各项成本标准及厂务会计工作,1978年1月完成计算机程序设计,经半年的测试,于1978年8月开始印制成本报告表,10月局部试办成本会议,至1979年7月正式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经历了将近六个年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由成本会计、工业工程、信息系统处人员与现场单位不断的检讨修正,各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了与标准成本制度有关的配套系统,现场各级主管积极的参与、全力的配合试行、改善,始得以在建厂工程正式竣工后的一年半(1979年7月)正式实施。二、进程及配备人力中钢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进程及配置人力详见附件一:《中钢建立标准成本制度进程及配置人力表》三、从中钢实践标准成本制度的经验中,吾人认为一个标准成本制度要成功实施,必须:(1)各管理阶层的支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2)订定适切的标准(目标)(3)建立标准成本制度运作必需的配套系统(4)完整、良好的信息系统配合,达到正确与速度的要求第二章概说一、企业经营的目标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追求利润、永续经营,追求利润的方法有二,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开创利基,节流就是降低成本,而完备体系化的成本制度是降低成本的先决条件。标准成本制度它不仅可以作为订价及计算损益的依据,同时能够提供完整、正确的事实与信息给各管理阶层(todevelopandpresentaccurateandcompletefactstomanagementfortheattainmentofthemosteffectivecontrolover,andresultsfrom,allitsactivities)做为衡量绩效及决策的工具。二、成本制度的型态成本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二种,(1)实际成本制度,又称历史成本制度(HistoricalCostSystem),其中包括分批(JobOrder)及分步(Process)制度;(2)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CostSystem)。一贯作业的大钢厂是典型的分步制造工业,从原料储运、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制程繁复,产品形态、规格繁多,制程不一,成本互异,传统的分步或分批成本制度无法适应管理上的需求,故中钢采用标准成本制度,以达到下列的目的:1、预先确定不同成份、尺寸及处理过程的各种产品成本,便利产品订价。2、在产品成份、尺寸、及热处理不同的生产过程下,能确切显示各生产单位的生产绩效,以利内部控制。3、在生产条件及生产数量变动下,能自动修正预算,以利财务控制。三、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原理标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原理:1.把全公司划分为若干个物理区域叫做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在一个主管人员的责任管理之下,把各种费用加以收集。2.把实际发生的费用,和原先订定的标准费用加以比较。3.两者之间的出入就是差异,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帮助找出差异的真正原因。4.针对差异各管理阶层即可采取必要的处置行动,从而降低成本。因为差异数据可以指出绩效好的项目和绩效差的项目,管理阶层便能够集中全力,针对那些绩效不合标准的项目,分析原因,探讨对策,及时改善,这就是所谓的例外管理(Managementbyexception)法则。四、建立的程序中钢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是由工业工程处依照各工序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工程测定,包括动作及时间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与分析等方法,对各成本中心或产品,订立合理的数量化标准,再将该数量化标准予以金额化,作为成本绩效衡量与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其建立的程序内容如下:1.划分成本中心2.成本归类3.设定预算因子4.建立标准作业说明5.订定基本标准6.订定标准产能7.建立标准单价、计算标准费率及标准产品成本8.计算预算及差异9.衡量绩效10.差异分析五、职掌中钢标准成本制度建立与维护的职掌划分如下:1.工业工程处:负责办理标准成本制度建立程序第1至6项工作,标准订定后需经工业工程处处长审核其正确性及是否合乎既定生产计划及操作管理相关政策。2.各厂、处长:审核工业工程处所订各项标准的可达成性,并责成所属各成本中心负责人确实执行。3.生产部门副总经理:审核全厂整体配合及生产责任。4.成本处:负责办理标准成本制度建立程序第7至10项工作,及提供相关报表,实际成本的收集计算应配合标准的订定。5.成本处处长:审核标准成本是否合乎一般会计原则及配合公司财务及会计相关政策。第三章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第一节划分成本责任区域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首要工作就是划分成本责任区域,也就是划分成本中心。一个庞大的企业一旦开始运转时,就必须不断的投入巨额的支出,这样庞大的费用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或少数的领导可以控制的,必须由各管理阶层积极参与,依靠公司的组织结构,把成本责任范围有系统的分配到基层,使各阶层管理者充分了解哪些成本项目的控制是他当然的责任。一.组织结构在一贯作业大钢厂生产现场组织结构上,一般而言有四个主要阶层,如下表所示。责任主管主要阶层副总经理部门厂(处)长厂(处)厂(处)工场主任工场工场工场工场课长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注:中钢生产部门组织结构上的责任主管层级是副总经理→厂(处)长→工场主任→课长→股长,股长下辖操作技术员或修护技术员。生产部门现场的课长就是成本中心的负责人。二.成本中心特质成本中心是收集成本的基本单位,由一种活动或数种类似的活动所组成,它兼有下列三个特质:A.最小的成本责任区域。B.在一个主管的责任管理之下。C.责任界限划分清楚。三.成本中心制订原则成本中心的建立应配合公司实际组织系统的责任范围而建立,以作为成本划分与计算的基础,其制定原则如下:1.确立成本中心功能及职责。2.确定成本中心的责任范围,包括原料投入,产品产出,具备的机具设备,燃料、水电等公用设施的责任起迄点、成本起迄点及成本项目。3.确定成本中心负责人,负责其活动的责任。但为配合作业上需求而设立的统计性成本中心,则视为例外可不设负责人。四.成本中心的分类(一)一般钢厂的成本中心分为三大类即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辅助性成本中心。中钢为配合其会计制度及管理的需要,将一般钢厂成本中心的分类方式,再细分为六大类:1、生产性成本中心(ProducingCostCenter):是指直接利用生产设备将原料或半成品转换成半成品或成品,以供再次加工或出售者。例如
本文标题:标准成本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7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