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第十六讲《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韦纳著什么是归因?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我为什么没追上那个女孩儿?她六级这次怎么过了?我为什么这么胖?大家为什么选我为优秀工作者?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2.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归因对动机和情绪的影响……韦纳简介韦纳(B.Weiner,1935)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韦纳在动机归因理论方面的研究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他还是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主编。著作简介《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韦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该书是韦纳长期从事动机、归因、情绪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韦纳的认知动机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从而把动机、情绪、归因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主要内容介绍本书共分9章第1章论述了动机理论的原则。在对过去动机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2——6章对其动机归因模式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分别对人所知觉的原因、基本概念、归因的内容、结构,以及归因与目标期望、情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维纳在成就问题范围内,通过实验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第7章论述了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普遍意义。通过对助人行为和许多其他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其动机归因理论可以推广到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像助人行为、假释宣誓决定、戒烟、临床心理诊所等方面。第8章是对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引申。第9章介绍了一组归因理论的实验,曾用这些实验来研究归因理论,证实其假说。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某人脸上有伤……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归因理论的常见现象1.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2.自我服务偏见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3.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2)晕轮效应(3)对比效应(4)定型效应,(5)首因效应归因的分类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自我归因他归因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韦纳: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Eg:韦纳对于归因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使我们对于归因的关注不再仅仅局限于归因本身,而开始探索归因对于后继行为的影响。一、动机归因理论的模式韦纳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行为后果与后继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对行为后果所作的归因会影响到对下次结果的预期及情感反应,而预期及情感反应又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韦纳的简明动机归因模式图从研究对象来看,归因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影响归因的因素即所谓的“归因的前因”;另一类则研究归因所导致的后果即“归因的后果”归因的前因指:影响归因的因素,即导致人们将某个事件归因于某种特定原因的因素,有时也称做归因的前提条件,如情境的特点、个人的经验;归因的后果:受归因影响的因素或者说归因所导致的后果,如情绪反应、后继行为的努力程度。这两类研究各自所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前者致力于探索归因活动的认知侧面亦即归因是怎么进行的;后者则致力于探索归因的动力特性亦即归因会对个体产生怎样的激励作用。两类研究关注的时间段是不同的前一类关注的是得出原因之前发生的事情(归因过程)后一类则关心得出原因之后发生的事情(归因相关过程)二、归因的前提条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自发的解释。韦纳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归因现象的普遍性,调查研究还发现:成功的结果,人们较少的去归因,而更习惯于去找失败的原因。意外的成功往往比意料中的成功,更能引起人们的归因。意外的失败最最容易激起归因。人们对预料的结果往往产生努力、能力等个体自身的归因;而对意外的结果往往进行自身以外的归因,如运气、难度等。我们还可以发现,对于失败的结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任务太难。这种失败时的外部归因其实反映着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将失败推委于外部原因,从而摆脱了自己的干系,于是可以避免自卑、自责,减轻心理负担。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韦纳认为人们的因果推断活动是复杂的,它受行为发生的过去和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有几下几点:1、特定的信息线索。(个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社会规范、他人的表现和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等)2、个体的因果图式。(因果图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或原因的一般模式,它代表个体对事件及其相关原因的一般性信念。)3、个性倾向性。个体本身的某些特质也影星啊归因。成就需求高的人容易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成就需要低的人更容易把成功归于外在的因素。韦纳和其他归因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1、自由反应法给被试只提供结果,即成功或失败信息,让被试对活动结果的原因作出种种推测或自由联想,并把所想到的各种原因列出来。三、归因的研究方法2、相关法给被试提供一系列的原因,并让被试对各个原因对行为的结果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所列的原因往往先通过自由联想法加以确定,并代表行为结果的主要知觉原因。四、归因的结构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寻找原因,预言行动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内部持久努力一时努力能力心境疲倦外部他人持久努力,他人偏见他人一时努力,他人帮助他人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心境运气机遇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五、归因的动机作用韦纳(B.Weiner)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本课程全部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0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