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3、起于鲁。14、欲信大义于天下15、战于长勺。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2、为人五,为窗八。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4、“告之于帝25、“躬耕于南阳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27、祭以尉首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投(之)以骨。(《狼》)5、君与(之)俱来。(《隆中对》)6、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7、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10、二(个)男新战死。11、日中(友人)不至。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13、口技人坐(于)屏障中。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山峦为晴学所洗。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8、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0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