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第五章总部经济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①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②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3、极化效应怎样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根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应。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4、论述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处在高梯度上的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淘汰成熟衰退产业——集中精英加速创新(2)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①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地区,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②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a.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b.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c.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①缪达尔认为,一个已经坠入恶性循环的落后地区,单靠其本身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经济起飞的。②梯度发展理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不可超越。它应该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原因:a.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b.这些部门在不发达地区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c.这才能取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d.发展不具优势产业,将会失败。③落后国家与地区快速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政治稳定、科学发展、高效政府5、梯度理论发展与研究的意义(1)科学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对以往发展理论的突破②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③本身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理论,表现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2)科学发展梯度理论的实践意义①实践价值在于它从发展阶段的视阈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②实践内涵表现在: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低层次小康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之间的矛盾③实践方法表现在:重视对发展的宏观政策的指导;重视对发展的微观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发展的具体方法的指导6、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梯度理论(1)第一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2)第二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3)第三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1、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的概念与媒介(1)定义: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2)媒介: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2、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的内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3、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面辐射:某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落后地区进行互相辐射,并且在地图上这些地区表现为一个面。三者共同点:(1)都意味着经济资源和人文环境的流动和传播,促使地区之间逐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辐射,都是双向辐射。4、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4、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①点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从而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率。②线辐射:要重视铁路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和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③面辐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2)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①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东西、南北的互助合作关系;②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加快地区间经济资源的流动。(3)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辐射理论制定相应的措施。(4)就业问题:允许和帮助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跨地区流动。(5)各省交界处、各地区交界处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6)有效克服地区之间的负面辐射。(7)加深区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加强正面辐射,避免负面辐射,会在双方之间产生良性的滚动效应。5、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6、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的表现:(1)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产生。(2)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范围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3)外部经济。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和结果。7、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3)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8、增长极体系的三个层面:(1)先导产业增长(2)产业综合体增长(3)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9、增长极理论的优点(1)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2)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创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正常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1、区位商:2121//bbjjQ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和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为研究区域和较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为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产业的专业化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2、二重结构的内涵(1)二重结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②质上讲: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2)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3、二重结构的主要表现:在西方:(1)劳动力状况: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2)劳动力市场状况: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3)企业规模构成:两极化很明显:一极是雇用几百人、几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少的小企业。在中国: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很不一致。4、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是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2)产业革命或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一般是在内部没有充分准备、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3)两极化促进了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4)发展战略不当,资源配置不合理5、二重结构的消极影响(1)地方经济不能与中央企业有机协作。(2)区域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3)就地消化中央企业留下的原材料的能力差。(4)技术力量富集和技术力量贫乏的地区、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技术辐射和扩散机制。6、我国改造落后地区二元结构的措施(1)在国家的总体布局和空间投资政策上,应坚持重点循序西移的布局战略。(2)不发达、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和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区域系统中的作用。(3)地方这一极要依托和服务于中央企业与国家的重点建设,加快发展步伐。(4)在中间这个环节上,加强中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充实它们的经济功能。7、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概念: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1)动态比较费用论: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在重点发展传统的具有相对优势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扶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2)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产品循环说: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表现:①新产品推出、扩大市场直至饱和;②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③资本和技术的出口,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④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使得原先开发这种产
本文标题: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2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