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办法突发公共事件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意外性)2、公共属性3、危害的严重性4、多元性5、阶段性(酝酿期、爆发期、消退期、消除期)6、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按其成因分为:1、病原微生物所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2、食物中毒3、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4、有毒有害的环境因素导致的中毒5、职业中毒6、自然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疾病流行7、三恐事件(生、化、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原则1、危害第一原则2、区域第二原则3、行政区划分第三原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一般(Ⅳ级)较大(Ⅲ级)(Ⅰ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Ⅰ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想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Ⅱ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Ⅱ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Ⅲ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属地管理事件发后的处置原则•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妥善处置病人,必要时请求救援和医疗救护。•防止疫情扩散、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保护现场、保留证据。•做好现场工作记录,协助有关部门搜集疫情信息,进行流调。•对就地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易感者采取群体性防护措施。•做好自身和其它现场人员的卫生防护。•落实公共卫生措施,宣传突发事件的防治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暴发疫情的处理原则迅速查清病原,采取消除限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控制暴发疫情的扩大与蔓延。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要点1.隔离治疗病人(传染源控制)2.追踪密切接触者(隔离、留验、医学观察、健康随访)3.带菌者服药、预防接种(保护易感染群)4.通风、环境清洁与消毒5.健康教育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2.确定疫点和疫区3.严格消毒环境和灭蝇4.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消毒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6.开展动物检疫与管理7.健康教育肠道传染病的控制要点1.判定疾病的传播性质,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人间传播控制措施2.对鼠疫、埃博拉出血热、SARS的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其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3.必要时采取区域封锁、交通检疫等强制性措施4.关键性措施(1)免疫接种(2)控制媒介生物针对宿主的措施:捕杀、治疗、规避针对媒介的措施:杀灭、驱避、改造5.对输入性的媒介生物进行处置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与人畜共患病)控制要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1、迅速查清中毒食物,切断食源,避免其他人继续食入和中毒,导致事态扩大2、查清中毒原因,预防同类中毒再次发生3、对中毒者实施针对性抢救措施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原则(1)1、核实、澄清是否为副反应、事件是孤立的还是相互有联系2、查清引起反应的生物制品的特点:是质量问题,还是运输、存储、使用问题3、查清反应的种类:是生物制品自身引起的疾病、副反应还是接种质量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原则(2)4、分析造成反应的原因:是接种方案和接种行为过错所致,还是心因性反应5、提出治疗处理的意见6、决定是否继续接种7、给公众一个恰当的解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急性化学性伤害的处理原则1、查清引起伤害的化学物质2、可引起何种伤害3、有无特效解毒药物,是什么4、撤离现场人员5、抢救伤患者、6、封闭或阻断伤害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灾后的传染病预防1、加强常规疫情、暴发疫情的监测2、开展对可能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因素的监测3、采取相应的病因清除措施4、保证饮水、食品卫生5、改善环境卫生状况6、提高人群抗病能力样本的采集和运送1、采集合适的标本且方法正确1)感染性疾病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2)分离病原时应按无菌要求采样。(最好在药物治疗前采样);3)中毒性疾病可根据毒物进入人体的时间,代谢速度确定标本;4)必要时可采集正常人群的相关标本进行对照2、正确包装、贮存和运送标本注意:1)样品的检测项目不同,运送时的保存温度要求不一;2)根据送检目的不同,应将标本分若干份,并严密包装;3)有高度传染性的病原标本,应按有关要求采集、包装和运送;4)标本应尽可能快的,送到实验室。3、样品标签1)标明检材的性质、数量、来源、采样时间、采样条件、送检目的、检验方法;2)标明送检实验室;3)标签应防潮、耐磨。使用不褪色的油性笔书写,标签与采样记录应一致。控制措施初期时,控制措施可能无针对性,可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修正、补充和完善遵循边控制、边调查、边完善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不明原因疾病的危害初步调查后,即应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控制的措施•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高危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的目的(一)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1)救治危重病人,隔离治疗病人和疑似病人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查找共同暴露者3)排查可疑病源,采样前应给予保护、封存4)对疫点疫区进行处理,对可疑物品与环境进行消毒5)进行健康宣教6)做好有关人员的防护(二)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群体性疾病应急处置措施(1-2)1)进入疫区时要开辟安全通道,做好个人防护2)尽快开始采样,并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3)就地抢救危重病人、采样、封锁病家、彻底消杀灭。4)确定隔离范围,并向上级报批5)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应急处置措施(2)6)病人家属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更衣、洗浴后进入隔离区进行医学观察、留验,必要时可采取预防性服药的措施7)对疫点进行严格处理8)在隔离区内开展检疫工作9)强化饮水、食品管理工作10)现场工作人员离场时的卫生处理与检诊(三)不明原因化学因子引发的群体性疾病应急处置措施1)疏散隔离,快速脱离现场2)及时消除可疑的污染源3)进行初始评估和采样4)提供医学指导5)工作人员的防护(四)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1)(1)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2)隔离治疗患者。根据疾病的分类,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隔离病房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治疗,症状好转后转送隔离医院。病人在转运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治疗前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出院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技术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制定,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方可出院(四)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2)(3)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封锁的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确定。发生在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区域的,如有必要应建议停课、停工、停业(4)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潜伏期和最后接触日期决定。(5)严格实施消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处理人、畜尸体,并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开展尸检并采集相关样本(四)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6)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疫区内重点部位要开展经常性消毒(7)疫区内家禽、家畜应实行圈养。如有必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对可能染疫的野生动物、家禽家畜进行控制或捕杀(8)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治(9)现场处理结束时要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临时隔离点的物品。(五)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1)(1)积极救治病人,减少死亡(2)对共同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发现符合本次事件病例定义的病人,立即开展临床救治(3)移除可疑致病源。如怀疑为食物中毒,应立即封存可疑食物和制作原料,职业中毒应立即关闭作业场所,怀疑为过敏性、放射性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移除或隔开可疑的过敏原、放射源(五)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2)(4)尽快疏散可能继续受致病源威胁的群众(5)在对易感者采取有针对性保护措施时,应优先考虑高危人群(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群策群力、群防群控。防护措施(1)防护原则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早期,需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有无传染性、确定危害程度和范围等,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原因尚难判断的情况,应该由现场的疾控专家根据其可能的危害水平,决定防护等级。防护措施(2)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
本文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办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3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