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道德经》教学分享第一部分老子及《老子》简介一、老子其人老子(lǎozǐ),人名,春秋末期人,生卒无考。(老子:lǎozi,表人的身份:老子、儿子、孙子)“老子者,楚苦厉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dān),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守藏室:相当于现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诸多功能综合体之机构。吏,总管、总馆长。其生平要点推断如下:1、官宦世家,周室要吏,上古以来中华文化之继承者、守护神。“守藏室之吏”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学问家、思想家、哲学家;古代管理学理论鼻祖;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奠基人之一。“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3、悲天悯人、至爱无边,心系天下,尊道重德的模范践行者。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老子·第10章》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49章》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二、《老子》其书1、主要内容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称德经。道经侧重于宇宙自然,社会人事、思维方式的本体作客观揭示与论述;德经侧重于对上述领域中可感知的相对具体的事物、规则的认识、遵循、用以治国的论述。涉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养生、道德修养等人类生存发展的所有领域与层面,实为人类文化史上集哲学基础、人文理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科学发蒙于一统的丰碑式著作,入世可安邦治国,出世可独善其身。其核心理念可穿越时空而永久造福于人类。2、宗旨要领核心范畴:道、德理论要素:有,无;无为,无为而治;相生相成、反向转化;少私寡欲、崇俭抑奢、柔弱谦下、韬光养晦、功成身退等等。解释:道是什么?1、道是物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三生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母体。2、道广博普存而独立周行、无私主导。“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⒊道永恒运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⒋道是宇宙、万物、社会、等一切事物跨越时空的法则和规律的总和。德是什么?1、德者得也,德是道的具体存在,如“张三”与“人”的关系。2、道以“无”和“有”两种状态存在,德就是人所能感知的具体的“有”与尚未感知的具体的“无”的客观存在。3、“无”更值得关注、探索与开发。如潜在的商机、灾难、事关人类存亡发展的重大领域(太空、高新科技)3、写作特点散文诗似的凝练文字,蕴蓄博大精深的内容,永参不透,汲取不竭。透视宇宙,穷研物理,非常规思维的表达方式。三、地位及影响1、荣誉称号真人―――庄子(真人-圣人-佛)2、政治谥号太上玄元皇帝――唐高宗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真宗太上老君――民间1、“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孔丘《史记·老子列传》2、“余谓《老子》譬之太医,医方众品并列,指事施用,都可疗病。五千言所包亦广矣,得其一术,即可君人南面矣。”-章太炎《诸子略说》3、《老子》可以作兵书读。-毛泽东4、中科院院士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叔子,在全校开设《老子》一科,不能背诵《老子》者,不能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3、历代评价6、唐太宗“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唐玄宗亲自注疏《道德经》,令士庶百姓家藏一本,列科举必考项目,且每年有专科开考。7、宋代科举,老庄之学必考。8、明太祖“斯经乃万物之至灵,王者之上师,臣民之至宝”。9、清顺治帝“老子之道为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10、魏源:救世之书。康有为、严复、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胡适、均有相当研究,马昶、马叙伦、高亨作现代考释,梁启超、冯友兰、金岳霖、钟泰作西方哲学式研究,李泽厚、汤一介、冯友兰、陈鼓应作哲学解读,港台有钱穆、吴康的老庄解读。4、现当代研究5.世界影响“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作品都流行。事实证明,该书至少出版过40种不同的英文版译书。除了《圣经》之外,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书籍有过如此多种的版本。”—美国迈克尔•H哈特《中外100名人排行榜》16世纪以来,《道德经》逐渐传播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等,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并对老子思想有极高的评价。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从20世纪30年代就献身中国文化,巨著《中国科技史》是这个领域中最伟大的著作,他自己因为热爱道家学说,甚至取了道号,叫做“十宿道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都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而“道家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道就是道理、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和基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就职演说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邻近的日本、韩国,老子具有巨大的影响,古代至今,都有多种汉文版《老子》流传,近年更成韩国热门话题。在其他亚洲国家,越南文、印度文,甚至梵文、女真文的《老子》译本都可以找到。德国人最喜欢《老子》、版本最多。6、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韬光养晦:刘备、邓小平、现实中国对外国策、老百姓财不露白。2、柔弱谦下:玉皇张百忍的传说(“江南第一家”洪武题字);“六尺巷”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千里修书为堵墙”。3、中国风水说。4、功成身退:曾国藩、杯酒释兵权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理论渊源。“等贵贱均贫富”。6、养生全真:太极、炼丹(内外)发展科技。四、老子与道家老子以《道德经》而创道家学派理论基础之经典,庄子继承发展而有自己的新理念。尊黄帝、老子为道家,并称为“黄老”,始于周末,盛于汉初。两汉以后多以老庄并称。道家宗旨,进则经世致用,退而独善其身(摄生)。人从“摄生”而求长生,形成宗教,尊老子为祖师,道教信徒曰道士。共两派:清流为神仙家,研习《老子》,炼丹习武(如太极拳),对中国科技,体育有深远影响。俗流称劾禁家,巫之余裔,即天师道人一类,专事打蘸、画符、驱鬼、降妖。五、老子与儒家老子长于孔丘,孔丘以访问学者参师。“老子送孔子曰:‘为人臣者毋以有已,为人子者毋以有已’。”孔子退而有“其犹龙也”之叹,推论儒家“克己复礼”修身治人之宗旨。-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历来承平之世,儒家之术,足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章太炎《诸子略说》道家是药店,儒家是粮店。-南怀瑾六、老子与佛家中国的佛教,既吸收了道家思想,也吸收有儒家思想。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家一宗,其“明心见性”、“不立文字”、不执著于经文等观念与道家所见略同;其后继者希迁,在《参同契》中甚至提出“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万物自有功”,这些同道家“有无相生”、“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七、基本定位《老子》是一部经世致用、治国理政的哲学著作。(共57章涉及)《老子》是一部教诲君主(领导)、志士仁人道德修养的有关世界观、方法论著作(共11章涉及)。《老子》是一部开拓视野,揭示天、地、人的本体、规律,触及某些科学要领的综合性理论著作。八,治国之道经典举例(1)治人事天,莫若啬。﹙59章﹚(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舍慈、俭、后,死矣)。(3)西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清孝庄皇太后造就康乾盛世第二部分:如何学原著一、态度:学以致用,不计功利所谓不计功利,是不汲汲于个人功利。学习《老子》恰恰要计功利,但计的国家民族人类的大功利。历史上这种目光远大、胸怀磊落、创辉煌业绩名垂青史者、燦若群星:孔夫子、屈原、诸葛亮、岳飞、文天祥、孙中山等等。正因为国家民族的功利在,则个人功利在。一般人,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功利,老子的《道德经》,有第二章、第十三章、第二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等,多次反复开导人们利助万物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名有”。因为这是道的要求,只要遵道践行,就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效法天地的人也就能“天长地久”。不计功利者,能否获功利?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孙中山,从立志“建立民国”起,长期流亡日本、被囚英国、奔波南洋、矢志不渝地组织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当上临时大总统又让位给袁世凯,总是“后其身”;往往出生入死地“外其身”,“以其不争”,“故能成其私”,结果造就出一个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海内外华人极其爱戴的“国父”,获得国家民族的最大功利,他的功业和英名永垂不朽!二、参透主旨以经解经1.第一步是读,熟读成诵2.第二步如何质疑问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疑问,于是需要质疑问难。最好的办法是请教行家、学者。先了解两三个权威的看法,可以对照起来一章一章去领会、参看,从而得到启发,慢慢建立自己的观点,乃至系统的理念。3.第三步参透主旨我们尊重古圣先贤,但不迷信。其一,他们原本也同我们一样是从普通人学习思考而成为专家权威的,我们首当学习他们的精神;其次才是理论,他们在学术上如何走路,则是最好的借鉴。其二,他们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局限,势必有宝山探宝时没有攀登过的最佳风光,有待后人攀登,我们应当有自己的领悟、主见和成就。《老子》版本多,解释更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建议采用东汉末年曹魏时代王弼的注释版本,因为它是两千年来的主流版本。古圣先贤的功夫也来自这一版本。4.以经解经以经解经,首先是拿《老子》上下文做参照物,然后以道家的其它经典参照起来理解,比如庄子的《庄子》(又称《南华经》),再其次是儒经,然后参看法、名等诸子百家。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也许有前后不尽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思想基础、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则是基本稳定的,正如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子思想体系也是“一以贯之”的。例:《老子》第六十五章内容理解。【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一般人翻译理解为: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不使民众聪明,而是让他们愚昧(或淳朴)。民众之所难以统治,是因为他们多智。所以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福份。这样解释之后就对老子大加挞伐,说他提倡的是愚民政策,此说大谬。与《老子》全书悲天悯人、关注民生、关爱苍生的主旨和伟大的胸怀背道而驰,是一种亵渎。老子该是怎样看待问题的呢?①老子既教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第49章);怎么又倡导“愚民”?②老子教诲: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1章),实施的是惠民政策。③民众到底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他们有无“以智治国”的权力?是谁“以智治国”成为“国之贼”呢?④老子倒是特别强调谦卑处下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第39章)⑤《道德经》是“礼崩乐坏”时代,老子的济世救民之作,“愚民”又岂能“济世”?可见,老子是关爱百姓,而不会愚弄百姓的;况且百姓亦非人为地可“愚”的。这样根据上下文以经解经,那么接近老子本意的理解因该是: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不认为自己比民众聪明,甚至认为比他们还愚钝。民众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君主自己多智。所以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福祉。三、把握写作的特点,利用文言特点,全面深入理解思想内容仍以六十五章为例:“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关键句。一般人的解释把句子中“以”字解释为介词,即“拿、把、用”的意思,“明”、“愚”两字解释为使动用法;使民怎么样。于是就翻译成“不使民众聪明,而是让他们愚昧”的谬论了。这既不合情理,更曲解了伟大智者
本文标题:《道德经》教学分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9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