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标准参考教案)
1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刘海燕审核:课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型: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和细致凝重的散文特点;2、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学习朱自清散文创作“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精细巧妙的构思、完整和谐的结构;2、掌握朱自清真挚朴实的散文语言风格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历史的秦淮河”这个散文“文眼”,感受作者抚今追昔的淡淡的哀愁;2、感受作者当时不满现实而又无能为力,渴望革命却找不到出路的共同思想的迷惘、苦闷的矛盾心情。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诱导教学法学法:朗读分析,讨论探究课前教学设计:回忆中学阶段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感受其作品的特点: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课堂教学设计:定向诱导1、写作背景导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力作,写于1923年10月,记的是同年“八月的一晚”(实际上是七月的一晚,朱自清之文为误记,见刘屏《朱自清珍藏的一张明信片》)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的事。秦淮河,是穿越南京城而过的一条河道,源于江苏溧水县,经南京,入长江。据《建康实录》载:秦始皇东巡,凿钟山、疏淮水,掘成此河,故目秦淮河。三国时的东吴,东晋,南朝相继定都南京。从此,河上画舫往来,笙歌彻夜,岸边歌台林立、酒肆毗连,是纸醉金迷之乡,寻欢作乐之所。“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作者朱自清,当时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不久,正应聘在温州浙江省立十中教书。一九二三年的朱自清,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离开当时的思想、政治运动的中心北京已三年,又值“五四”运动落潮,大革命尚未起步,一个探求出路而又四顾茫然的文化青年的内心状态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作者只能游秦淮河怀古,踏“七板子”消夜。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作的。朱自清和俞平伯这对当时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朋友,一同游览了历史上有名的南京秦淮河,俞平伯是第一次来,朱自清却已经是第二次了。他们抱着少年情怀,来寻往日繁华,虽然六朝金粉,只剩衰草寒烟;不过《板桥杂记》、《秦淮画舫录》里所记明代末年的盛况,仿佛还在眼前。凭着这点景象,他们都写了记游的文章,题目也都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走进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一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23、散文特点: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①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②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③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自主探究(1)快速阅读文章,划分本文主要层次结构。全文共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一个小序四个部分:小序(第1段)开篇很简洁,直接点明了时间、同游者以及船型。第一部分(第2——3段)写进入繁华河段前的情景。第二部分(第4——5段)写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是文中写景写情最集中的部分。第三部分(第6——7段)写与歌妓一段难解的纠纷和“我”内心的矛盾挣扎。第四部分(第8段)写返回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2)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而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试举例分析。第二段写船、写灯,而且都写得细腻感人,那大船“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冷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小船的规模虽不及大船,可“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吸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作者用细致人微的写实手法,把读者带及他所描写的佳境,仿佛我们也在“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看着那朦胧微黄的灯火,与作者同游。“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这是第三段的结句,却也是第四、第五段所要表现的内容。这里,写秦淮河的夜和秦淮河的水,那夜是“薄薄的夜”,那水是“冷冷的绿着”的水)这里也写灯光、写月光,写月光下的景物,是灯光与月色构成了“灯月交辉”、美不胜收的夜景。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明月、杨柳、老树都人格化了。月儿“晚妆才罢”、“披着的发”,像个“怕羞”的“小姑娘”)杨柳的枝条,“像一支支美的臂膊”)“不知名的老树”,“俨然是精神要烁的老人”。这是两段极为精彩的景物描绘,我们从那“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曲曲的波”中,感受到“模模糊糊”、“渺渺茫茫”的朦胧美,如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写景写到了极致。关于“秦淮河的夜”的描写,关于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的描写等等,都体现了“文3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色。朱自清的美文表现出一种朴素美,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和挚朴的语言。(3)从作者对月光、水色、灯影的描绘中,可以体察到作者当时内心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使人想起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正如俞平伯评论他一首长诗时所说的那样,“虽然根底上不免有些颓废气息,而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的,挣扎着的”(《读〈毁灭〉》),这些话儿说得相当中肯。讨论解疑(5)本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与作者所要阐发的情感、旨意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文结构,从总体布局看,全文可一断为二:前半部分,作者倾笔写的是船、桥、灯、水、月、天……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之景,人只是景中的一个点缀。作者舒闲地从赏析者、旁观者的角度去察视、体会景中之味,却未曾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关系,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的对话;换言之,作者是受美景之陶冶,被美景所沉醉,颇有悠然自得、如入世外桃源之状。而后半部分,作者叙及的几乎全是社会之状,社会之态。与之发生直接对话与联系的是人,是那些歌妓。虽说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社会现实,然而却难以超然,这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两大部分,前者是“出”,由景牵情而去;后者是“入”,由人由事带情而来。前后之间,以情暗贯全篇,布局对应、工整,构思之匠心自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要阐发的情感与旨意。反馈总结: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紧扣“灯影”、“桨声”组织材料,安排情节,因为是夜游,所以无处不灯火,因为是船行,也就处处有桨声。从“桨声泊—泊”起,至“静听那泊—旧的桨声”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文章的结构也是相当完整的。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联想当时的时代——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闷、寂寞,同时很想填补空虚,排解烦恼,或躲进书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板书设计:4风情万种的秦淮河水碧阴阴、厚而不腻六朝金粉所凝?灯影歌声月儿天未断黑:灯火通明:漾漾柔波恬静,委婉,水阔天空之想,憧憬纸醉金迷之境沉沉黯淡像梦一般梦的眼睛冷冷地绿着色彩黄黄状态情意晕钩人情深意长逗起缕缕明漪温柔之梦乡渺渺的灵辉朦胧散光烟霭纷然如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光雾浑沌光芒与雾气腾腾地晕着因袭的言词无情感可言生涩机械尖利真实心理变化(通感)袅娜着密语少年的粗率不拘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渴慕牵惹震撼相与浮沉清辉瘦削盈盈的精神偷窥怕羞缠绵课后巩固设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同题、齐名之作,被誉为早期白话美文的双璧。试比较两文在风格上有何不同?(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两人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虽相同,两人写来却是各有侧重:朱自清偏于纪事写景,游河的过程,舟中岸上的景致,娓娓道来,交待得清清楚楚,更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游记;俞平伯则偏于述感说理,最用力处在于捕捉到秦淮河上艳异的气氛,和他此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与朱文相比,似乎是更多几分诗的空灵了。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相比之下俞平伯更浓艳华丽,朱自清则要清淡一些。)补充说明:
本文标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标准参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9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