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1.5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一书中,李斯特首先提出了国家体系这一概念,并且分析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后进国家的技术政策选择等问题:之后另一位经济学者熊彼特,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总体说来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课题,基本上是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对技术绩效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策相关性。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研究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现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日本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技术创新认识视角的变化,从着眼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转向与新技术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和社会过程,认识到创新是更为复杂的系统现象,从而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和考察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国家层次上存在可供分析的有意义的和系统的涉及创新的整体。九十年代后,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课题和制定政策的基础。国外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广泛深入的实证性研究。其代表久物主要有波特、弗里曼、伦德瓦尔和纳尔逊。实证研究的重点是产业比较研究,弗里曼的研究重点是不同国家的机构和市场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而纳尔逊的实证研究重点则是当前国际间体制上的差异。当前,国外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高成就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7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它是在十几个OECD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完成自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弗里曼看来,国家创新体系是“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他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实绩的影响。他认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是所有这些创新体系的核心。弗里曼教授的研究奠定了广义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尼尔森以提出进化经济学理论而著称。在他看来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体系是指“一系列的制度,它们的互相作用决定了一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尼尔森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有其独特性,并不像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一样具有一体适用的普遍性。国家的组成有其历史因素,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文化融合,再加上不同的时空发展,使得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些不同的特性在研究国家创新体系时,更显出其重要性。不同的国家特性,造就不同的国家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制度上,便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尼尔森的研究较强调国家制度性的安排,较少着重于企业层面,仅强调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产业结构也是要素之一,但事实上这些要素如何相连结,就必须要视该国情况而定。尼尔森较为强调宏观的制度性安排,对于创新要素的互动模式和流动过程着墨较少。伦德瓦尔着重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层面,弥补了尼尔森在这方面的缺陷。朗德威对国家创新体系给予了狭义以及广义的定义。狭义定义指的是涉及了探求及探索活动的组织和机构,例如研发部门、技术机构和大学;广义的定义则是在经济结构和制度化机构中,所有会影响学习、探求及探索活动的层面,包括生产体系、市场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等那些学习活动发生的次体系。至于什么样的体系需要被包含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郎德威认为需要从历史的研究途径来分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经济体系和其次体系的互动模式,会在创新的过程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早期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内部的学习活动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模式在十九世纪的末期,随着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将创新的重要性由个别企业研发带入了大型企业的研发实验室。而今日,创新的活动似乎又有了不同的面貌,以科学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快速发展,让创新的焦点聚集在如何将例行学习工作、探求和研发等活动连结起来,在这样的仓U新活动中,所涉及的层面变得更广泛,而成本也更高了。因此如果忽略了历史途径来分析创新过程的演变,将很难了解创新活动透过何种体系及次体系在复杂多变的技术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1989年,弗里曼的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被介绍来到中国,大约从1993年以来,国内就有讨论国家创新体系的文献发表。当前,国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探讨主要是一些政府内部资料,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不多,研究和探讨主要呈现出现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力量以科技部系统为主,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着《市场经济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课题;而是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相对照,以理论阐述为主,方面是翻译国外关于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现有资料和介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探讨关于如何构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问题;三是政府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极为重视,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会议”为标志,国家政策的考虑已经开始涉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高成就当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1998年10月份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2.1.6梧关理论归纳古典增长理论是绝大多数现代增长理论的基础。古典增长理论的增长动因观点可以用分工、市场和资本积累来概括,其中资本积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古典增长理论重视的分工、市场、资本积累都会通过经济增长不断加强,因此根据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一种正反馈,越先进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应当越快。古典增长理论也意识到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例如资源约束、要素报酬递减和人121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等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增长动因的基本观点与古典经济学是相同的,核心仍然是资本积累。新古典增长理论引进了生产函数来模拟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循环,因此也可以称为“生产循环的数理增长理论”,如索洛一斯旺模型。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具有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特征,因此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产出和资本进一步积累的难度将不断加大,经济增长存在一个无法靠内部力量推动进一步增长的上限,也就是所谓的“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导致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经济发展中存在收敛性和趋同性,即一个国家的经济会向自身的稳定状态逼近,不同国家会向相同的稳定状态收敛对趋同,条件相似的国家向相同的稳定状态收敛条件趋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性和趋同性与大国兴衰有一定一致性。但一方面收敛性并不能证明落后国的超越,另一方面与古典增长理论同样的问题是,作为收敛、趋同性根据的资本报酬递减缺乏现实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跟随经济发展变化的热点提出的不断修订的经济增长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知识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系统内如果能够通过资本或劳动投入内生出更多的技术,那么这一经济体就可以保持长期的增长,其增长率依赖于技术进步率。虽然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现实上,内生增长理论还没有一个统计上可操作的方法,有其现实应用价值,但对中国的现实应用价值就需要具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促进或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转型初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于制度创新,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矛盾突出:之后,资本制约矛盾显现,开始大规模引资,国际资本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结合,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而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量剩余价值被外国资本掠走。正确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制约因素,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对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劳动对象、科技和教育的分析,中国最不缺乏的是一般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如果能实现充分就业,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而中国最缺乏的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资本的一般表现即生产工具的多寡,是相对于劳动力而言。中国闲置过剩劳动力的事实说明资本存量不足,需要长期、高比例的投资。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使生产资料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直接制约因素,特别是生产资料中的资源、资源中的能源。自然资源通过人类劳动开发成为生产最终产品的基础资料,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造成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而且将造成经济运行困难。中国劳动力使用不足、资本紧缺、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归根结底是增长方式粗放,是经济增长的各基本要素中缺乏科技含量,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是根本途径。必须从提高存量资本即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入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并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工艺的手段和杠杆是增量资本的投入方向及方式,新增资本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环节。对于处于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国来说,科技进步不仅源自自主研发,更重要的源泉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卢卡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各国的经济增长是产业革命科技扩散的结果。作为一种无形资源,科技有着可分享性,通过技术引进、传播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可以节约成本尤其是时问成本,自主研发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着一个先进的外部环境和大量技术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技术进步要有制度保证。改革后,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转变为私营或合资企业,那么就存在着技术进步与企业所有者利润之间的矛盾。只有技术进步不影响利润时,技术才会被应用。那么我们的制度就要保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因为在竞争市场中,先进技术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虽然应用先进技术会使利润降低,但是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在竞争的压力下和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无法预料新技术是否会被竞争对手采用,即存在一个“囚徒困境”博弈,最终的结果是厂商都采用先进技术。在宏观政策的方向,内生增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侧重于推动技术进步,如罗默认为,政策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周期的治理上,而应着力促进发展新技术的各种政策,忙于使用“微调”和寻求操纵“软着陆”的方法是不对的。政府应少投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投资私人化,同时应补贴以大学为中心的研发队伍并鼓励风险资本的投资。所以国家加大投入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是十分迫切的问题。2.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1.1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广,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个四方面:一、把自主创新的内涵定位在狭义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认为科技自主创新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把自主创新的内涵广义化。认为自主创新是与科技发明创新不是同一回事。区分了创造与创新的关系:创造是科技行为,创新是经济行为,两者并非一回事。自主创新并非从零起步,也绝不是单指技术。三、把自主创新的本质看成是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进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获得有利的贸易和国际地位。四、进一步对自主创新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渐进的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原有技
本文标题:自主创新理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