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2.促使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根本原因是A.新的政治力量出现B.民族危机不断出现C.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D.洋务运动的失败3.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③4.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5.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6.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据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A夷本是对外国人的蔑称,在四五十年代把西方人称为夷是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带来了掠夺,到七八十年代称为洋,名称上起了变化,说明中国对西方有了新的认识。7.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材料中的“大酋”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B从魏源的描述,再结合他生活的年代分析判断,该国是美国。美国的总统行使行政权,而且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8.林则徐、魏源首倡的“新思潮”所起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A.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B.介绍西方的先进科技C.启迪人们探索救国道路D.引导人们了解外部的世界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解析:B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0.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什么?A.西方科学技术B.西方生活习俗C.西方经济制度D.西方教育制度A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11.(08全国文综二)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12.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A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13.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此来发动和组织群众斗争,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故选B。但有一点必须说明,洪秀全的所谓耶稣和西方的耶稣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中国化或者说洪秀全化的耶稣。14.“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15.(08全国卷)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16.(08宁夏)《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7.(08江苏)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8.(07上海)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⑤B.②④C.③⑤D.①③19.(08海南)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20.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1.“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实业救国D.辛亥革命B通过材料分析得知,材料认为需要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这样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维新变法的思想和材料的思想一致。22.“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解析:C该材料出自康有为所著《日本变政考》,故属于维新派。但该题引用不全,后面还有一句关键的话:“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引用不全,题目又没有背景说明,很容易让人误会为洋务派的主张。因为该言论一再强调变“器”变“事”而不变“政”,我们知道这是洋务派的主张。“器”“事”指的是西方的先进科技,“政”就是政治体制。23.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根据其言论,此人应是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C材料中,此人提倡设议院,集体决策,限制君权,据此判断为维新派。24.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1,3,5本店售书目录①《共产党宣言》②《庶民的胜利》③《列国陆军制》④《儒门医学》⑤《汽机新制》……开明书店1921年12月20日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A.洋务派B.资产阶级改良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激进派B材料体现的主张是要求立宪法,真正限制君主的权力,据此判断,作者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25.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推翻君主政体B.废除不平等条约C.改革科举制度D.变革政治制度D“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可以看出,其主张是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变革政治制度,即维新人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最恰当,B、C两项不是根本。26.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顽固派因循守旧,不图变化;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抵抗派对外来侵略进行坚决抵抗;维新派不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目的为“救亡图存”;革命派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此外,通过分析题干中“守旧”“变法”“作乱”三词也可判断正确选项为D项。27.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潮流,顺者昌,逆则亡。B.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D.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C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C中“君权与民权合”等信息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选C。28.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A.宣扬经学B.批判儒家思想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否定孔子的权威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思想正统,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29.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30.(08江苏单科)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精品文档精品文档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31.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C严复的观点指出,秦朝以来的专制君主,都是窃国大盗,从哪里窃的?从人民这里!3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B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33.下列维新人士中,直接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是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谭嗣同34.“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于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④文艺复兴运动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35.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36.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
本文标题:(整理)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3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