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①。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现实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文化具有“化人”和“人化”的社会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阶级或者集体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权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者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思想的教育,也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的思想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它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与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梳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融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支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伟大、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和谐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甚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的内容都应积极挖掘,都可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述有诸多精辟之处。我们不仅可以将传统经典中的精华借鉴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受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与特点,综合运用儒道释文化经典事例和经典文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变无味的理论说教为生动且内涵深刻的经典教化。正如学者李大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道德感化、心理感化、自我教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伦理、心理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路径创新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③。二、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存在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十余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其中男生35人,占19.13%,女生148人,占80.87%。调查者的专业涉及理工类、经管类、医学类、农林类、法学类、文史类、艺术类、哲学类等。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践行和接受渠道等方面展开调查。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理性,38%的大学生普遍认同并肯定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62.84%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接受时要有所扬弃。只有0.55%的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抱有高度信心。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局限在知识层面和艺术形式呈现层面,较多关注的是历史文学知识及传统艺术,64.48%的大学生对古典诗词赋、小说、民族音乐或舞蹈、戏曲感兴趣,42%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释道的三大思想精神能够了解和予以区分。同时,大学生对于传统哲学思想特别认可,超过70.49%的受访者认为特别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2.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践行受访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地认识传统文化,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衣冠服饰、民间工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并对此表现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强烈的使命感。同时有6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实际生活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49.73%的受访者认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担负重要责任,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45.36%的表示会在平时适度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慢慢积累并积极影响别人,93%的愿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努力。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渠道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调研显示,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是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大学课堂传播传统文化功能的欠缺,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虽然不少高校均已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因师资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教育效果差别显著。不少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占学校课程总量比例不足;课堂教学整体覆盖面有限,课堂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80%的受访者欢迎传统文化进校园,愿意选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凝聚师生人心,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有助于同学们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但不可否认,当前一些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和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品位有待提高、设施不完善、底蕴不够、建设缺乏整体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明显呈现碎片化和表面化,侧重传统知识的传播,忽视精神内涵的传承和人文底蕴的培养,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距离。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虽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互相融合与互相促进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出发,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理论进行完善,进行以“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实践与探索。具体来说,即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基本价值理念,引导其从个体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人格修养,逐级上升,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的养成并达到以国家民族使命为己任的内在共识,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的统一。身体素质是对于个体而言的,作为承载国家梦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青年,具有强健的体魄是一切之根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气功、武术等很多都表达了对于身体的关注,体现了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例如:《庄子》的《养生主》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思想④,正契合我们当今所愈来愈重视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人格修养主要指向个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之上,强调道德修持是每一个人都所应当具有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方面内容可以通过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作为代表陶冶当代青年的心性和情操,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则从对个体的关注逐步上升到群体。中国哲学中的各家都对道德的概念和内容有着自己的论述,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如果说之前的身体素质和人格修养是通过增加积极的知识来实现为学的功用的话,那么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就是通过提高精神境界来达到道德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约束,体现为道的目的。家国情怀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教化之学,尤其强调合理把握个人与国家民族的辩证关系。《大学》强调儒者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与家、家与国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培育下,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可以说,家国情怀已经在千百年来“成圣”理念的教化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也正是如今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之一总之,关于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的内容,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四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从个体到共同体逐级上升的内在联系。同时,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在梳理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脉络的基础上,以“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等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的调研获得相关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在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实践探索,即从大学生入校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强调学生的内省教育,在培养、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强调将知识、能力等显性教育的东西,通过大学生的心灵感知,内化为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首先,以内化于心为切入点,培养目标由知识填充转变为人格塑造与底蕴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理念。在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我们统筹布局传统文化教育,将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逐级内化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当中,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立足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积极营造乐善好学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习”等主题活动,通过促进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发挥其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其次,以外化为行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传统文化实践。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以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效性,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以历史事件来解释时事发展,用传统道德来诠释社会现象,将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之中等。举办民俗文化节等同学们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同学参与,在互动中使同学们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外化于行。最后,以分层培养为生长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策划组织了“寻迹博物展馆,强化民族豪情”、“品味民俗国粹,尽享非遗之美”、“亲历文化讲堂,结交文化友人”、“倡导博雅教育,培养博学才俊”、“构建实践基地,内化德行修养”五大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类分层育人社会实践活动,对理工类学生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的学习,旨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开展研讨,增强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传统文化信息,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修己慎独、克己奉公、精忠爱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学习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更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自觉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上升为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使命的高度,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注释:①顾冠华.中华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②王威威.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③李大伟.基础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江苏高教,2012(2).④刘永.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机构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5(11):91-94.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标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4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