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天津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2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与薛寿鱼书①【清】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A.使工以.药淬之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瓢先生其.理学乎C.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1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A.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11.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1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2分)(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2分)(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所以:……原因”。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四、(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解析】选B。当:顺应,适应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官于.是者,其文优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其于是书也.有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今则.有两序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选A。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B.均为介词,在。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选C。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④是“娄坚”的观点。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选D。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把某人视为宗师而给他作的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译文:(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译文:(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译文:【解析】第(1)句,注意关键词“审”“让”的含义。第(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第(3)句,注意“汲汲”的含义,“不吾知”的句式特点。【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附【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在它们的开头作序,副主考官在它们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假如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崇乡里年长且有文才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里做官的人来作序。请求的人一定会顺应那个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独断取义的人,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和为官者。凡是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他的序只有一篇,或者另有陈述,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个序而不止的。有两篇序,不合规定,不顺应那个写序的人,不合自己的职责,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最担忧的就是喜欢给别人作序。唐朝
本文标题: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5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