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毕加索与立体派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绘画一反传统绘画特点,讲会话对象分为若干个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亚威农少女》(左图)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立体派通过创造一个读独立与自然的设计概念,开始一个新的艺术传统和观察方法,结束了400年之久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传统。把人像抽象成为几何形的面,且打破了人像的古典标准。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毕加索和布拉克《亚威农少女》毕加索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雕塑家国籍:西班牙主要成就:立体主义运动定居:法国巴黎信仰:共产主义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创作时期代表作品“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粉色时期(遇见爱情)(1970前)“黑人时期”(1970前后)《亚威农少女》“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有藤椅的静物》《卡思维勒像》“新古典主义时期”(一战后)《格尔尼卡》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作品展“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粉色时期(遇见爱情)毕加索最后自画像(去世9个月前完成)进一步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可能性——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有藤椅的静物》卡思维勒像“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解。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创作背景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城,这次空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伤害了数千名无辜者。此举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此图是被轰炸后的格尔尼卡废墟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恶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初中的观众的视觉和内心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极重要的作品。被轰炸后的格尔尼卡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画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性,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乔治·布拉克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1882—1963),法国画家,立体主义代表。1882年5月13日生于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他的父亲是位房地产经纪人。1963年8月31日卒于巴黎。他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另外,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布拉克也是一位雕塑家、插图家和舞台设计家。他的绘画有装饰趣味。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少女》布拉克《曼陀铃》布拉克《桌上的白兰地酒瓶和吉他》立体派特点分析《小提琴和烛台》布拉克情感上: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表现手法:以几何形的面处理自然。牛刀小试2012山东卷画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倾述内心感受。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进步画家,1937年他创作了《哭泣的女人》,该作品()①反应作者随心所欲,追求画面偶然效果②将不同角度的形象叠加在一起③体现出现实主义美术的价值取向④直观地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
本文标题:毕加索与立体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7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