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3--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1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刘玉英等7人2011年11月21日一、项目改革的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进入到前所未有的高速、深入、持续发展阶段。作为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的合作涉及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国防、科技、工业等众多领域,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步呈现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目前对于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对俄语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上,更主要体现在对俄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上。一方面,我们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不同渠道接收到来自于经贸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俄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从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了解到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信息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充分说明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的俄语专业人才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俄语专业教育中,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俄语语言能力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的专业人才,基本不涉及科技方面的知识,毕业生大多进入外交部门和文化教育领域。而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则大多数进入贸易、企业等部门。然而这类学校的大部分俄语专业,仍旧模仿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其结果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科技知识,与就业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要求。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与社会现实对俄语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矛盾,一方面制约了俄语专业人才语言优势的发挥,限制了俄语专业人才在职2业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也必将制约高等学校俄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改革的目标就在于,探索培养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于中俄长远战略协作发展的需要,结合东北大学理工科的优势,从改革课程设置入手,制定并实施新的培养方案,立足培养通用型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使学生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二、主要改革措施及实施情况本项目从2009年10月开始启动,项目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分期、分工合作。实施情况如下。1.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东北大学俄语系成立至今已有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而且95%的学生从事俄语专业。我们首先以调查表的方式对毕业生展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单位、从事的工作、涉及哪个领域、工资待遇及工作地点、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对俄语教学的建议等。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国企、民营企业、外贸公司、军队、国外驻在等。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南、山东、郑州、杭州、广州、衡阳、沈阳、黑龙江等地。除少数人在机关、新闻媒体、学校、科研院所等,大多数人在国企、民营企业、外贸公司工作,他们的业务主要涵盖面是1、进出口贸易和物流,涉及电脑、家用电器、电梯、机械设备、木材、石材、水泥机械等;2、在俄罗斯开展工程项目,如建筑施工等,也有的在俄罗斯创业,成立公司,做中俄贸易;3、在石油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以男生为主)主要从事现场翻译工作,包括对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解决故障等。(详见下列调查表)3调查表1毕业生就业地区(受访人数66人)就业地区分布人数/比例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河南广东杭州黑龙江湖南山东俄罗斯其他人数141210161331717比例%211.53151.591.54.54.51.510.625.8调查表2毕业生就职单位类别(受访人数66人)就职单位人数/比例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国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贸公司国外驻在自主创业高校攻读硕士国外留学其他人数21181658611323比例%31.527247.51291.51,54.534.5调查表3毕业生工作涉及的领域(受访人数62人)领域人数/比例石油化工机械加工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煤炭能源轻工家电建筑材料运输物流旅游教育科研新闻媒体其他人数10131421103713164比例%16211.66.43.21.6164.811.21.64.81.69.6注:前8项均涉及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外工程。除了对我校毕业生开展调查外,我们还对某些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例如沈阳贝特贸易公司,华北石油等。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我们了解到他们需要的俄语人才是既精通俄语,有较好的口译能力,又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科技知识,比如石油部门,最好掌握一些关于石油加工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和俄语词汇。进入外贸部门的毕业生最好掌握一些经贸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通过调查反馈的信息,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1)95%的毕业生从事与俄语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基本胜任自己的工作。从事机关、外事等工作的人员,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以及能力基本胜任工作,只是工作中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从事与科技或工业相关的工作,由于知识结构问题,入门比较慢,压力比较大,较难胜任,需要在工作中大量补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加大科技知识的导入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2)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国企、民营企业、合资公司、外贸公司工作。他们从事的领域涉及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钢冶、轻工、物流等,这就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需求。3)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毕业生从事对外经贸业务的机会越来越多,此次调查所得到的信息,使我们了解到学生无论是在国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所从事的都是与贸易相关的工作,比如推销本企业的产品,国际物流与仓储等,都需要外经外贸知识。因此,加强经贸俄语的教学,创造必要的语言实践机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益处。4)历届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工作中俄语口语能力还需要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包括口语表述和口译的能力。而口语能力强弱反映出其专业基本功的强弱,包括其语音、语法、词汇、连贯语表达等方面是否具备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根本。在口语交流方面,大学期间有出国经历的同学,在就业免试、在工作岗位上5语言能力比较有优势。因此,加强和巩固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2.调整教学计划,改进课程功能在实施项目期间,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我们对现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进行了认真反复的分析研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完善了课程设置。调整的主要课程是“科技俄语”。在2009年以前的教学计划中,“科技俄语”在第五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但实践证明“科技俄语”课程学时满足不了突出特色的需求,学生在现有课时所获信息量达不到要求。因此,在2010年修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56个学时,并由原来的开设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即第五、六学期。在2011年再次修订教学计划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了8学时,也就是在第6学期增加了两周的课时,使“科技俄语”的课时达到96学时,6个学分。鉴于新教学计划的实施对象年级是2010、2011级学生,待他们进入第五、六学期开设科技俄语课时,已经是2013、2014年。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改革计划期间,在2008级学生中开始试点,向教务处申请提前实施2010年教学计划中关于“科技俄语”课时的安排,并开始采用新讲义。我们在平时教学和期中、期末考查中都进行了一些改革。通过考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尽管“科技俄语”的学时调整到96学时,但是科技知识的渗透和扩充,仅仅依靠“科技俄语”有限的学时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除基础俄语、语法、俄罗斯文学等打基础的语言课程和文学课外,在俄语阅读、报刊选读、电视新闻、口译、笔译等科目中,要求任课老师加大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接触到中外科技信息。例如,阅读和报刊选读可上,老师在完成计划课程的同时,增选一定的科技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供学生阅读;在电视新闻课上,选取了一定数量的与科技有关的新闻,如航天、石油开采、机械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在笔译和口译课上,翻译材料中适当增加科技文章,等等。总之,改变原有的纯语言教学模式。6在对经贸俄语、外贸会话课程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补充和更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教学中把基本条文讲解与现实外经贸的形式相结合,提升课程的质量。3.改革“科技俄语”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改进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针对《科技俄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改革。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中外教材。我们首先对国内外现有的几种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这些教材要么只收编一些零散的科技文,以阅读为主,强调单一的语言知识讲解,缺乏较为系统的科技知识展示;要么选材内容浅显,信息量不够,与我们的教改思路、教改目标相差较远。对此,决定自行编写符合我们培养目标的科技俄语教材。第二步是对教学内容和选材的难易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我们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专长,分别安排编写不同科技门类的课程内容,并形成系统讲义,在内容和信息量等方面力求符合教学改革目标。如: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以理学为主,具体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用俄语介绍各学科中常见的概念、事物、现象,辅以科技文进行相关知识训练,确保学生理解、消化并记忆语言现象和科技知识;下学期的课程以技术科学为主,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工业部门。选材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材料的新颖性。每课结构大体一致,分为概念、生产工艺流程简述、加工方法、产品种类、地区分布等,同样辅以相关题材的课文,个别课程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此外,每课后附有适量的习题,供学生自主复习、自我检测。4.改进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用俄语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综合能力,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更谈不上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俄语语言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基础阶段,把好语音、语调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以便在和俄罗斯人交往时,语音面貌上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强化训练与课上随堂考查相结合,使学生自己有紧迫感,养成说俄语的习惯,并逐步提高其言语质量。重视读和写的训练,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增加阅读量,使阅读成为学生吸收知识的7主要途径之一。在笔语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逐步提高其笔头表达思想的能力。重视日常学习,淡化终结性考试。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将值日生报告、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单元测验全部列入到学生的日常评价之中,有意识地淡化终结性考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吸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学习外语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阶段的俄语教学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和连贯语能力的培养。《高级俄语》作为俄语专业高年级主干课程,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周学时分别为6学时和4学时,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语言技能,教师运用口语表述、课堂讨论、即兴小演讲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此外,为了进行语言实践能力训练,我们增加了专题讨论课,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现问题,锻炼思维,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译》课是近几年新开设的课程,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头翻译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中俄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社会急需大量的俄语口译人才,在学校期间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
本文标题:3--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