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简答题
简答题:30.“以盛唐为法”是什么意思?(1)这是严羽提出的诗论观点;(2)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最有“兴趣”,具有“吟咏性情”,“不落笔缝”“无迹可求”等审美特征,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3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诗论观点有:(1)诗道亦在妙悟;(2)学诗以识为主;(3)以盛唐为法;(4)不涉理路,不落言筌。32.简述谢榛诗歌理论主张:(1)意象说,主张意象“妙在含糊“,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2)兴会说,指的是艺术中的灵感,“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3)妙悟说,“非悟无以入其妙”“悟以见心”。33.简述性灵说的三个特点:(1)一是露,袁宏道以这样倾泻情感,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的诗为“本色”,他认为“本色”的诗即使写得比较粗糙,也比蹈袭古人的作品高明。(2)二是俗,袁宏道提倡俗是和肯定今象相联系的,其对立面则是古与雅,今人写诗写文是不妨“宁今宁俗”的,而且只有“宁今宁俗”,才能做到“情至之语,自然感人”。(3)三是趣,袁宏道称赞当时流行的民歌是“无闻无识真人多作”,是这样才感人,“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他认为诗文既然是要真实的反映自己的心声,那么不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情趣是丝毫不必回避的。(4)露,俗,趣三者构成了袁宏道性灵说的主要特征,也是袁宏道在批判七子派复古后所以提倡的理朴,古雅,蕴藉相对立的新的审美情趣。34、简述王夫之诗歌理论主张的内容:(1)“诗道性情”,即对诗歌性质,特征深刻而辩证的认识。(2)“情景相生”和“现量’,即对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3)“以意为主”,反对“死法”,即对诗歌创作技巧的论述和对形式主义文风的鞭挞。(4)“四情说”,即对诗歌功能的独特论述。(5)王夫之从一贯的辩证思想出发,将诗歌创作之“情”与诗的兴,观,群,怨的鉴赏、共用勾连为一体,把“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由此他强调进行诗歌创作,必须“出自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王夫之“四情说”解释了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功用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了传统“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事也丰富了诗歌的创作论。35、叶燮的诗话理论的原则是什么?(1)本原论,这是探索诗歌本原,力图阐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2)变正论,是其文学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3)创作论,这是《原诗》的理论核心,他把创造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4)批评论,他以理论作指导,对历史作家作品进行辩证艺术批评。36、简述《原诗》的理论特色:(1)《原诗》理论的系统性严密,(2)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3)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37、简述王渔洋(王士禛)“神韵说”的主要内容:(1)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重。(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情远为宗。38、简述要创作神韵诗歌心需要通过的途径:(1)贮兴而就,(2)笔墨精炼,(3)不著议论,(4)意外有象。39、简述浙西派的词派的观点:(1)推尊词体,提高词体的文学地位,(2)要求诗意雅正,格律严谨,以严谨的格律形式来表现封建士大夫思绪情趣。(3)宗法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的词风。40、简述对“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理解(1)这是常州词派周济提出的有关词的“寄托”的观点;(2)要求词有所寄托,才能入于自然高妙之境;(3)词又要超越所感的事物,使寄托寓意若有若无,浑然无迹其实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寄托不能穷尽。41、简述明清戏曲理论情节的“奇”观(1)无论选取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题材,明清戏曲理论家们特别强调一个“奇”字;(2)他们主张奇与新,美相统一,(3)奇,新,美的同意必须建立在一个“真”字的基础上,(4)有点论者更深刻的揭示:为“利”而创作,迎合一部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是“导淫”,“怪述”戏曲产生的根源,比较辩证的处理情节的离奇与真实的关系,是戏曲理论的极大进步。42、徐渭有关戏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述《南词序录》的基本观点)(1)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一味重北轻南,(2)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官调等成法约束南戏,(3)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43、简述李渔的戏曲功能论(或“简述李渔关于戏曲理论的主张”)(1)李渔在论及戏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娱乐与教化结合的主张,(2)他所称“娱乐”兼指“自娱”与“娱人”两方面,,“自娱”是指作家在创作中获得乐趣,“娱人”是指戏曲可以娱乐观众。(3)文艺的教化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点缀太平”和“有捭风教”。44、简述李渔关于戏曲剧结构的观点(1)从戏曲特点出发,李渔提出戏剧创作要“结构第一”,这指两方面而言,一是及诶购在戏曲各部中居于最重要位置,二是结构处在戏曲写作创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2)他围绕结构提出了四个主张“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3)立主脑是强调了戏曲要突出中心人物和事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对情节整一性的强调;减头绪是说“一人一事”,强调情节线索的单一化,否则会使观众茫然不知所云,结果损坏了演出效果。脱窠臼,是针对当时抄袭模拟之风的抨击批判;密针线,是对情节发展的埋伏,相应而言的,也是对结构完整性的要求。(5)此外,他还论及“格局”问题,他又提出“小收煞”,与“大收煞”等观点。45、简述“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强调的内容(1)李渔认为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设身处地的想象,意会人物应有的言行,即作家化身为戏曲中的角色,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而不是用作家的主观思想代替角色的行动,(2)实质上是强调了戏剧创作中人物要按照本身性格逻辑行动,不要用作家的主观意图代替角色的性格发展。46、简述对“犯之而后避之”的理解(1)这是金圣叹关于小说艺术技巧的观点;(2)强调的是小说人物、情节相近相同中求异;(3)所谓“避”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犯”则是有意的写出相近相同。47、简述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1)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2)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3)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4)以上三点影响了近代文论的整体构架,其余的变化,均在此整体构架中进行。48、简述刘熙载的理论主张(1)“艺者,道之形也”——对文艺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2)“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对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3)“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以作无真”——对文艺真实性问题的认识;(4)“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认识;(5)“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对文艺的继承与创造之间关系的认识49、简述对“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理解(1)这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2)他认为艺术是作家心灵的产物,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胸襟、怀抱、情感的抒发和表现。50、简述“诗品出于人品”所强调的内容(1)这是刘熙载一条重要文学批评原则。(2)“诗品”指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人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和创作才能,(3)“诗品出于人品”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同作家思想修养、创作才能有密切关系。51、简述对“熏、浸、刺、提”的理解(1)这是梁启超提出的小说革命理论的观点;(2)“熏”指小说具有熏染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浸”是指小说具有持久化人作用,“刺”指小说具有吸引人的情感急剧变化的作用,“提”指小说的怡人作用;(3)这是梁启超关于艺术感染力的概括,(40梁启超认为“小说之支配人道”是“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简答题1、两汉文论研究集中于什么领域:①关于《诗经》的研究,②关于屈赋的争论,③关于汉赋的论述,④关于《史记》的评论2、在关于汉赋的论述中,杨雄提出了什么观点:①“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可为也”;②“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扉之辞”;③“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④一切著述都要“济乎道”,“宗乎经”3、如何理解扬雄的“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①这是扬雄对赋的评价;②赋的特点是“丽”,但诗人杜甫符合儒家教文原则,文质相称;③辞人之赋指在形式上铺陈,文辞上争辩而缺乏教化的内容,故其辞丽而放荡。4、简述先秦两汉的文论对后世的影响。①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②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沾溉后人,发展成为后世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文学自然观等。③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上多有建树,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骚》都比较批评,便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入先路,影响后世。5、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解①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的观点,②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人之修身从学诗开始,必须以礼为“立身行事”的准则,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③指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6、庄子的文论观主要体现在:①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是:“心斋”“坐忘”;②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是:“自然”“朴素”;③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是:“得意”“忘言”。7、庄子哲学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①②③同6的一样,④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的诗文理论比较注重探讨:A.文学创作的思维规律,B.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C.自然朴素的文学风格8、简述《毛诗序》“情”与“志”并重的意义。①这种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同事,也作为以后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解释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③《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也是有限度的。9、简述“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的是什么:①在“情”与“志”发生冲突时,没有经过封建道德规范之“情”,必须用经过封建道德规范的“志”来约束,②把感情也纳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越出“礼义”的标准,③《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肯定是有限度的。10、简述王充的文学理论主张:①在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了:A.“起事不空为,因不妄作”B.提倡“为世用”;②在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问题关系上提出了“外内表里,自相副称”。③在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上有“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⑤在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上提出“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11、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第一,“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第二,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解决“言不达意”的方法是:一是要注重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也就是追求言外之意。12、为什么说曹丕所处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表现)①首先,把文学同立德、立功并列起来,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部门,大多数文论从文学本身的特点来讨论我能学,认识文学的规律,如“缘情说”,钟嵘的“吟咏性情”说;②其次,士人觉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刘勰的“体性”等,③写人,写人生,写人的内心世界,“哀人生之多艰”成为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④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曹丕不反对“文人相轻”。13、简述“文气”的内涵:①“文气”说论述了文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②“气”,在作家指气质,个性,在作品指风格特点,由于气质不同,“气质清浊有体”,表现为不同的才性,而作家的才性不同,其作品风格也不同,③曹丕的“文气”说体现了文学的自觉。14、陆机论述“应感”有什么特点:①“应感”指创作时的灵感冲动,②所谓“灵感”,又叫“感兴”,“应感”,“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时也无法遏止;灵感藏而不发时,如同光熄影灭,而灵感喷涌时,则如震响声起。15、简述陆机认为创作应防止的弊病:①“清唱而糜应”,②“虽应而不和”,③“虽和而不悲”,④“虽悲而不雅”,⑤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