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质彬彬:①这是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具有深刻理论意义。②是指人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德或品质,所言的“文”含义广泛,它不仅指人的言行举止的修养,而且包含有形式美的因素在内,③文质彬彬是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好的统一2、主文而谲谏:①这是《毛诗序》关于诗歌怨刺的观点及诗歌用委婉曲折的方法劝谏,②用比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3、“六义”:①《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理论总结,②“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③《毛诗序》对“风、雅、颂”作了解释,对“赋、比、兴”未作解释4、收视反听:①这是关于陆机创作构思的方法,②作家要在虚静专心的思考中,沉浸于想象之中,进入一个空灵境地5、“应感”:①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应感”指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②构思活动发展到高潮时,艺术家的构思表现为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可能出现灵感,③陆机的“应感论”过于忽视后天学习对于灵感深沉的重要一样6、“四声八病说”:①这是沈约提出的声律理论,即永明声律论;②包括两方面内容:以是声即四声,用以定韵;二是病即八病,则用以求和,而八病之说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之上的,所以四声八病说也可以成为永明生病说;③沈约关于四声的理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声律理论,至于其八病说,这是一种消极声律理论,容易束缚诗人创作的手脚。7、“神思”:①“神思”一词,从魏晋南北朝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说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的想象活动;②刘勰首先提出“神思(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受到“志气”(意情)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③“神思”相当于今天说的艺术想象。8、体性:①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家的风格的关系;②“体”指文学作品的风貌;③“性”指作家的个性。9、风骨:①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文学理论范畴;②“风”指的是情感;③“骨”应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三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刘勰的风骨论只在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10、建安风骨:①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②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劲,慷慨悲凉的特色;③这一特色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11、“直寻”:①这是钟嵘的观点;②直寻指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③钟嵘反对声律和反对用典,是与他主张自然真美的观点一致的。12、不平则鸣:①这是韩愈《送孟东野序》提出的观点;②在韩愈看来,有压迫就有“不平”,就有抗争,因此产生了“喜鸣者“;③文学创作和作者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者自身的遭际密不可分,文学作品正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的表现,也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别人;④韩愈的这一理论集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理论的形成。13、随物赋形:①这是苏轼提出的艺术表现的最高要求;②指按客官事物的本来面目刻画诗歌的形象,它讲求形神具备,又尊重事物客观规律;③它是达到自然美的基本途径。14、点铁成金:①这是黄庭坚提出的诗法;②所谓“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用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15、“夺胎换骨”:①这是黄庭坚提出的诗法;②就是用新的蚊子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16、“别材”“别趣”:①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关于诗歌审美特征的概念;②“别材”之“材”,指诗歌题材,“别材”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严羽认为,诗歌题材的这种特殊要求和规定就是“吟咏性情”即诗歌不以只是学问为具体内容和表现对象,而以“吟咏性情”为根本。③“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强调了诗歌的题材吟咏性情,诗的旨趣是一种审美感受,创作应以这种旨趣的实现为目的,而不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述为目的。首先,它要求诗歌内容必须表现诗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别趣”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必须做到“不落言荃”“无迹可求”,使读者可透过有限的画面,领悟到无限的旨趣。17、妙悟:①严羽提出的关于诗的思维方式的主张;②“妙悟”即经过反复揣摩,深入体会达到对对象心领神会,彻底理解和掌握的境界;③严羽把“妙悟”作为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成功的途径。18、以盛为法: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最有“兴趣”,具有“吟咏性情”“不落言筌”,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19、肌理说:①这是清代翁方纲的诗论观点;②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人的诗学体系,肌理说代表了多数诗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20、“四情说”:①王夫之将诗歌创作之“情”与诗的兴,观,群,怨的鉴赏,功用勾连为一体,把“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歌、是通过它所包蕴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思想情感,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由此,他强调进行诗歌创作,必须“出于四情之外,从而深化了传统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诗歌创作论。21、味外味:本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的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22、立主脑:①这是李渔关于戏剧结构的具体主张之一;②“主脑”约略相当与今天所说的“主题”,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③李渔在这里强调了戏曲要突出中心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对情节整一性的强调,这点对戏剧创作实践很有指导意义。23、减头绪:①这是李渔关于戏曲结构而提出的;②“减头绪”与“立主脑”密切相关或者说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③仍然是说的“一人一事”,强调情节线索的单一化,否则会使观众目不暇接,茫然不知所言,结果损害了演出效果。24、密针线:①这是针对情节发展的埋伏照应而言的,也是对结构完整性的要求;②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裁剪,挑选,然后加工糅合成整体,而要做到天衣无缝,就需要“密针线”,不着人为痕迹,仿佛浑然天成,这其中就有前后照应埋伏和贯串衔接的问题;③此外,他还论及“格局”问题,是从全局性,整一性的角度来说的,他提出了“小收煞”等问题强调戏剧结构的完整性。25、童心说:①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关于文学的主张;②童心说所确立的正是“纯真”的创作标准,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其意义在于:a.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假诗文;b.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强调最初之本心,在文学创作上,则须表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③重视和倡导小说,戏剧。26、动心:所谓“动心”就是指作家的“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实质指的是作家在创作构思时的想象问题,解释想象和创造的关系,强调作家创作中对人物的体现。27、“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①这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②他认为艺术是作家心灵的产物,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胸襟,怀抱,情感的抒发和表现。28、“熏,浸,刺,提”:①这是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理论的观点;②“熏”指小说具有熏染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浸”指小说具有持久化人力量;“刺”指小说具有吸引人的情感急剧变化的作用;“提”指小说的怡人作用;③这是梁启超关于艺术感染力的概括。④梁启超认为“小说之支配人道”是“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的作用。29、“有我之境”:①这是王国维总结的一种境界类型,王国维同境界的特点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②有我之境以我观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③“有我之境”突出了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30、无我之境:①这是王国维总结的一种境界类型,王国维同境界的特点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②“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拜托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因而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与物俱化,故可称之为优美。31、“造境”“写境”:①这是王国维从创作角度对境界创造的总结;②“造境”是根据理想创作的一种境界,“写境”是摹写现实而形成的境界;③“造境”虽属理想,但必须符合自然,“写境”虽属写实,但必须富有理想;“造境”与“写境”二者虚实相生,是理想与写实的辩证统一。32、境界说:①这是王国维的关于诗论的观点;②所谓“境界”就是真情感与真景物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②文学创作成功最关键在于境界的创作,“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王国维“境界说”,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意境说”的理论发展打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33、“隔与不隔”:①这是王国维对境界优劣划分;②“境界”之所以分“隔”与“不隔”,是因为“不隔”,“隔”如同雾里看花,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反之,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为“隔”。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