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1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重庆市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重庆直辖后,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使重庆市呈典型的二元经济格局。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提高重庆的经济总量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创造创新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环境就成为必然选择。加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为: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软件产业处于发育初期,规模小,骨干企业少,产业链尚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供应少,技术产业化周期长;环保产业中的主要技术,如目前急需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等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力不强,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放度低。建立先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显迫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市的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潜力巨大。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重庆市是唯一拥有重、轻、轿、微、改(专)、摩品种齐全的汽车工业2基地。2002年,重庆市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目前汽车摩托车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的被动局面亟待改变,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急需技术提升,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加工装备急需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些对新技术供给与技术转换能力建设提出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持。重庆市既是大城市,也是大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当前,重庆农业中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检验与监测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中,围绕发展肉类、柑桔、优质粮油、蚕丝、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方面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急需开发肥料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因此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急需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赖科技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建设,将直接淹没重庆市巫山、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等15个区县,涉及22个区县,面积64633km2,占全市的78.6%。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急需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型小康城镇建设技术、环保装备。为此,建设社会事业创新体系不可轻视。一、现状与问题3(一)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医药与生物工程、新材料与环保、汽车、摩托车配套产品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并构筑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2003年,我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08家、高新技术产品968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70.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亿美元,占我市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22.3%。(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16家中央在渝科研机构有12家确定了改制方向,第一批实施企业化转制的28家市属技术开发类和工程勘察设计类科研机构,有26家实现了转制。第二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制工作也已起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重庆科技资产控股公司,解决了院所改制后的出资人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联合市外两家企业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2.258亿元,成功重组了我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三)科技计划投入产出效益良好据对直辖以来455项产业技术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抽样调查,截止2001年底,累计投资9.4亿元,其中国家拨款4650万元,市科技三项费拨款5700万元,实现产值52.8亿元,利税10.6亿元,专利申请209件,获权160件。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5.6,投4入利税比为1:1.23。每百万元科技拨款引导的科技投资为800万元,产值为5100万元,利税为1024万元,专利申请数为2件、获权数1.6件。据《重庆市R&D资源综合分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我市每增加1%的R&D投入,GDP就会增加0.303%。(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取的显著成绩。截止2003年,全市有高等学校32所,市级以上独立科研院所5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54个;重点实验室7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7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速度。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和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国家级园区的科技企业已超过7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7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15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4%。在四个园区当中,高新区和经开区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4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亿元;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3亿元;而大学科技园和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仅实现总产值12.3亿元。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渐成网络。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约8205家,从业人员约6000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23个,知识产权事务中心7个,检测机构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创业服务中心20多个,常设技术市场3个,技术产权交易机构2个,科技风险投资机构1个,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家。科技人员及大型仪器仪表设备情况。全市科技活动人员6.2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8万人年;1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值约8亿元。(五)技术市场渐成气候1997年至2002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147.5亿元,位居西部之冠,年平均增长速度46.5%,比全国快26.2个百分点。200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0.9亿元,中1997年的6.8倍。科技部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称,重庆市每万人口技术合同成效金额93.5万元,在全国排第6位,在西部排第1位。1999~2002年连续4年技术合同额占西部地区的30%以上,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其聚集力已经显现;2002年我市技术合同额中,27%辐射到全国各地,辐射能力明显加强。(六)知识产权战略效果凸现2002年我市申请各类专利达3142件,是1997年折3.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9.1个百分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1761件,是1997年的5.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9%,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21.9个百分点。我市申请专利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由1997年的1.06%增加到20026年的1.53%,专利获权数占全国专利获权数的比重由0.73%增加到1.72%。(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推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据统计,1997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仅55亿元。到2002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市实现技工贸收入达263亿元,占全市同年GDP的13.35%,全市工业总产值11.62%,全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国家税收14.73亿元,实现人均技工贸收入23.44万元,人均创税1.31万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年产品出口额达2.16亿美元,约占全市当年创汇额的19.82%。(八)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直辖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重庆市技术市场条例》、《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法制框架。重庆市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增速呈下降趋势。直辖以来,政府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的投入增长幅度比较,我市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用于R&D的支7出占GDP的比重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14位下降用2001年的第17位。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在全市科技经费筹集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23.6%(已为当年西部最低)下降为2002年的17.3%。二是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少。目前我市仅有10名两院院士,而同处西部的四川省和陕西省各有两院院士54人和43人。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科技人才资源不强,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拔尖的学术带头人。三是缺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公共平台。目前,我市虽然建立了一些科技服务机构,但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为中小企业特别是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平台,如:模具原型开发、软件开发平台和测试、食品卫生和理化检测、材料分析测试、工业设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四是科技管理和资源分散,形不不成合力。许多政府部门都在抓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由于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分散。科技投入分散,设备资源分散。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并继续恶化。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与销售额的比例(下称研销比)是国内外衡量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通用指标。1999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0.8%,排在全国第23位,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排在倒数第4位(西藏、云南、内蒙分列倒数第1、2、3位),明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比陕西(2.8%)低2个百分点,比四川低1.1个百分点。2000年,研销比为0.62%,2001年研销8比下降0.61%。(2)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总量偏少。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为124个,排在全国第21位,低于四川(第7位)、陕西(第13位)。(3)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较低。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重,1999年为4.7%,低于四川(7.2%)、陕西(8.7)、贵州(5.4%)、甘肃(6.1%)、青海(7.4%)。2000年、2001年有所上升,分别为5.1%、5.3%,但其比例仍明显偏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研究开发。二、区域创新主要任务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为目的,针对重庆市已确定的信息、生物、环保三大先导产业和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两大优势产业,到201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提出了“突出发展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优势领域,实施十个战略性技术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七大基地,完善三大创新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一)进一步凸显三大优势领域1.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领域集中力量发展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提高信息化程度,使机电一体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保持西部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明显提升,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9(1)汽车摩托车领域按照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汽车摩托车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重点攻克道路模拟实验技术、虚拟样机开发技术、KBE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发动机可变技术、多缸多气门技术、大排量技术、电喷技术及底盘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摩托车新产品,在环保、节能、安全、乘坐舒适性方面形成技术特色。加快镁合金、高性能铝合金等新材料在汽车摩托车上的应用,减轻汽车摩托车的重量,提高汽车摩托车的减震性能、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加快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汽车产业基地;进一步支持各种厢式改装车及防弹运钞车、勘察车、照明车、垃圾收运车等特种车辆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防抱死制动装置(ABS)、汽车安全气囊及装置、电子控
本文标题: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