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京工业大学2017-2018第二学期演化经济学考试姓名:学号:分数:考试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时间:截止至2018年4月18日要求:1、要求有副标题2、要求有脚注,文献资料4篇以上。一、名词解释(20分)1、交易费用:2、外部性:3、路径依赖:4、诺思悖论:5、产权的功能;特征及意义二、简答题(30分)1、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5分)2、简述“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15分)三、论述题(50分)1、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25分)2、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路径依赖与创新选择(25分)演化经济学考试【摘要】通过七节课的演化经济课程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将概念与现实社会以及个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相结合的方式,使笔者对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演化经济学研究竞争中变化发展的市场过程,对应于静态均衡的新古典经济学。它以历史的不可逆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它研究开放的系统,关注变革、学习、创造。竞争过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径的依赖性的,被视为一种甄别的机制。【关键词】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科斯定理分析框架【正文】一、名词解释1、交易费用:市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达到交易所需的费用。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都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一般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定,即市场的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也就是说交易费用为零,但科斯等经济学家则认为,现实中市场交易是存在交易费用的,并且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费用,有时甚至高到致使合约无法达成。交易费用是不可以通过市场避免的,因为交易费用产生的基本因素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些因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即人的交易行为,往往受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使交易费用提高;另一类是“交易因素”,因为在交易过程中,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情况均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3、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4、诺思悖论: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5、产权的功能,特征及意义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产权的特征包括排他性和可让渡。二、简答题1、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一)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外部条件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会改变人们之间的激励模式,而人们偏好的变化会造成契约结构的变化,这一切就有可能导致制度变迁的发生。不过,这并不是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就必然导致制度变迁的发生。实际上,制度变迁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制度变迁就是社会各种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而相对价格和偏好的不断变化只不过是制度变迁得以发生的外部条件而已。如果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不能破坏目前的制度均衡,那么制度变迁就不可能产生。(二)组织的有效性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的环境下,制度和组织持续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变迁得以产生的关键。由于竞争迫使组织持续不断地对技术、知识等方面进行投资,以图生存,而组织获取的这些技术、知识方法将不断地改变现存的组织制度,同时,组织和企业精英们行为的效用最大化也决定了制度发生变迁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变迁的发生会沿着什么道路前进,是各种各样的组织选择、竞争和合作的结果。(三)适应效率是制度变迁的客观原因众所周知,适应效率与配置效率是不同的,一方面,它牵涉那些决定经济长期演变的路径;另一方面,它还牵涉一个政府、个人和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共同愿景,去指导创新和共担风险,共同进行各种创造活动,以求解决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首先,制度的有效性要求组织进行分权决策、同意实验、支持发展和利用特殊知识,并积极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各种路径。换句话说,制度的有效性要求应为组织提供一种创新机制和一种能面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其次,制度的有效性要求消除组织的谬误,共担组织创新的风险,以及能够保护产权。这样,所有组织在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情况下,都有可能犯错误。不过,问题不在于组织会不会犯错误,而在于政府和社会是否存在消除组织错误的体制和机制。(四)制度缺陷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所谓制度缺陷,是指制度和制度结构自身不健全而导致的欠缺性。制度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短缺。制度短缺是指制度的社会供给不足。制度短缺的不足,不仅表现在制度供给数量的不足,而且也表现在制度供给主体的意愿和能力的不足。二是制度僵化。制度作为一种公共规则与所有人的行为变化相比较,在其变化的速度上显然滞后于行为变化的节奏。即使是完善的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它也会趋于保守并产生惰性,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制度不均衡。制度不均衡是指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在制度的效用大于其成本、同时选择该项制度的净收益最大化时,人们才会对这一制度产生满意感;反之,当一项制度的净收益小于零或在某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中该项制度的净收益最小时,人们就要产生改变这一制度的动机和行为。这样就导致了制度的失衡。2、简述“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一、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并且无财富效应,则关於外部性问题的私下交易谈判结果,与财产权的初始分配无关,而只由效率因素决定。科斯第二定理: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权利的最终配置,它也可能影响社会总福利。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科斯,1960)中证明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搜寻、谈判和监督合同实施等交易费用为零,当事人双方就会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也就是说,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制度的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任何影响,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定义的,也是科斯本人认可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言外之意是:即使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也不必需政府出面干预。这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的观点相悖。二、科斯定理可以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科斯在假定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损害问题的主要论点: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假定一个案例一般人们将其视为一方(甲)给另一方(乙)造成了损失,因而所要决定的问题是如何制止甲。但要知道,避免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遭受损害,所以,实际上所要决定的真正问题是: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即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要以社会产值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初始界定,即如果不存在这种界定,就不会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三、科斯定理不可能普遍解决外部性问题第一,科斯定理假设交易费用为零,而事实并不如此。现实中交易费用不符合科斯定理的假设条件,科斯定理预期的最有效率的后果当然也不会在现实中出现。第二,即使交易费用为零,也还存在着“策略性行为”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使社会达不到最有效率的状态,所谓“策略性行为”是交易者利用现实存在的条件来使自己得到最大利益所采取的姿态。第三,科斯定理忽略了收入分配效应。收入分配的差异是不同的产权分配所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后果。因此,科斯定理并不能普遍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参与提供税收和补贴等等其他方式的参与才能真正解决外部性问题。三、论述题(50分)1、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如何理解经济增长、交易费用和制度变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为人们研究交易费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三者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形式化分析框架。相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非形式化分析范式,这个分析框架有助于消除人们在有关讨论中所出现的概念混淆和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更清晰地展现交易费用总量、产出水平和制度安排三者的互动关系,因而在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新兴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将现代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尽收囊中,从而整合成一个新的经济学主流学派。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把产出水平、交易费用与制度等现象与分工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因而也为人们认识和分析经济增长、交易费用和制度变迁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经济增长不是源于技术进步而是源于分工结构的变更,这体现了“分工促进增长”的观点。其次,分工结构的变化具有三重含义,即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导致的转形成本的变化、由于交易活动量的改变而导致的交易费用总量的增减、以及配套性的制度变化。这里,第三个变化的根据正是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标准。最后,一种分工格局替代另一种分工格局的前提条件是新的分工结构能确保经济中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得到改进,即交易费用总量的增加应当小于转形成本的节约。这使得经济增长成为分工格局演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源利用效率的体现。于是,基于“分工促进增长”、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和制度改进的“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等观点,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分工结构的演变为纽带,把经济增长、交易费用总量的变化和制度变迁统一起来,为三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解释。2、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路径依赖与创新选择路径依赖方面:中国大学治理结构始终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动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治理结构的建立起始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它既不是遵循大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很大意义上是与救亡运动相伴生的政治运动的产物。这一背景使近代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具有突变性、不充分性、政治依附性、移植性的特点。路径依赖理论指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既定方向不断强化自己。所以,因对旧中国原有的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方式的依赖,以及对前苏联模式的移植,新中国大学治理的模式是以强
本文标题:演化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2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