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三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环境-1
第三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环境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第二节室内视觉环境第三节室内听觉环境第四节室内触觉环境第五节室内空气环境本章要点:1、私密性、领域感、个人空间2、舒适性3、明适应和暗适应4、错觉思考:1、举例谈谈广州城市中的拥挤问题。2、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是什么?3、人的视野有什么特点?4、人眼的运动有什么特点?5、人眼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有什么特点?6、如何保证良好的室内光觉质量?7、如何消除直射眩光和反射眩光?8、如何使图形比较清楚、呈像比较稳定?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环境的要点:1)微观环境指室内环境,包括家具、设备、陈设、绿化以及活动在其中的人们。2)中观环境指一幢建筑乃至一个小区的空间大小。它包括邻里建筑、交通系统,绿地、水体、公共活动场地、公共设施,以及流动在此空间里的人群。3)宏观环境指小区以上,乃至一个乡镇,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刺激与效应(一)人体外感官和环境交互作用——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二)人体内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体的内感官或大脑受到生理因素或环境信息引起心理因素刺激后,会作出各种相应的反应。(三)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当大脑通过人体内外感官接受到各种信息时,还会作出相应的心理效应。(四)刺激的效应环境刺激量很小时,则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反应;刺激量中等时,人们会能动地作出自我调整;刺激量超出人们接受能力时,人们会主动地反应,会改变或调整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人体舒适性(一)舒适性概念——复杂的动态概念。它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凡是这个环境能使在该环境中80%的人感到满意,那么这个环境就是这个时期的舒适环境。——舒适性还要涉及到安全、卫生概念。(二)舒适性类型——人体舒适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舒适性,二是知觉舒适性。行为舒适性是环境行为的舒适程度知觉舒适性是指环境刺激引起的知觉舒适程度。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一、人的行为与环境(一)人群流动的特点1、靠右行2、识途性3、走捷径4、不走回头路5、乘兴而行6、人流的暂时停滞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特殊环境中的非常行为1、集群行为原因:1)无个性化2)情绪感染3)偏离恐惧4)极端性偏移5)流言的作用特点:1)狂热性2)非常规性3)短暂性4)自发性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特殊环境中的非常行为2、避险行为特点:1)求生本能2)躲避本能3)向光本能4)追随本能5)患难相助与同室操戈6)超常发挥与能力尽失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特殊环境中的非常行为3、人群灾害:指异常警觉的环境中,由于特殊或偶然的原因,引起群体的恐慌、骚乱和危机,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人际交往与室内空间1、私密性——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需要。——人的本能,可使人具有个人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景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人际距离,即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信息的关系,一种情感距离。——同民族传统、社会管理等因素有关。公共性与私密性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情感沟通就座方法对人际关系也有影响:1、桌角式2、并排式3、正面式4、对角线式5、座位与性格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人际交往与室内空间2、领域感——指人为了某种需要而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这种范围可以是个人座位,或是一间房子,一幢房子,一片区域。——可以是具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容易为其他人识别的边界标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间范围。1)对空间的占有和支配2)扩大领域范围3)将领域人格化4)领域的消极作用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二、人际交往与室内空间2、领域感——指人为了某种需要而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这种范围可以是个人座位,或是一间房子,一幢房子,一片区域。——可以是具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容易为其他人识别的边界标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间范围。1)对空间的占有和支配2)扩大领域范围3)将领域人格化4)领域的消极作用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3、个人空间心理学家,萨姆个人空间——“神秘的气泡”,是人们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范围,或称“身体缓冲区”。——是个人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对这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它随着个体活动而移动。——和领域的不同点在于它是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个人空间有两种作用:1)使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以分开,使其保持各自完整又不受侵犯的空间范围。2)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个人空间又使个人之间的住处交往处于最佳状态。——掌握人的“心理空间”尺度,要求设计师对人环境有充分的理解,因人、因事、因时、因景的确定个人空间的大小。个人空间大小的影响因素(一)场合不同(二)文化前景不同(三)年龄不同(四)个人空间的方向与大小(五)个人间距受性别的影响个人空间距离模式1、亲密距离: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近程:1~15CM远程:15~45CM2、个体距离:朋友、师生、亲戚之间近程:45~75CM握手言欢远程:75~120CM挥手致意3、社会距离:同事、邻里、上下级近程:120~210CM普通的公事远程:210~360CM正式社交场所,严肃认真4、公众距离:演讲、演出、上课、报告等单向交流近程:360~750CM远程:750CM以上4、拥挤*符合度和人情舒畅率k——人际空间的理想化程度,即符合度RP——实际达到的人际空间的私密性IP——理想化的人际空间的私密性k=RP/IPk=1,最佳的人际空间距离k>1,私密性达强,公共交往不足,处于社交孤独状态或自身封闭的状态。k<1,公共性太强,私密性不足,处于社交过于频繁忙碌的拥挤状态。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环境4、拥挤人们偏爱中等复杂程度或适中强度的刺激;过于复杂和严峻的环境刺激使得人们感觉过载;过于简易和平易的环境刺激又使人懒惰、迟钝、乏味、无聊。在建筑设计中减少拥挤感:1、适当分隔2、减少感觉过载3、减少行为限制第二节室内视觉环境•视觉要素•视觉现象•视觉特性•环境光学•环境色彩学•建筑形态学一、视觉要素1、视野——眼睛固定于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视野的外缘左右约94度,上约55度,下约70度。所以左右视野比上下视野要宽。——主视野位于视野中心,分辨率较高;而余视野位于视野的边缘,分辨率较低。——对明视起主要作用的锥状体构成了“彩色片”,对暗视起主要作用的棒状体构成了“黑白片”。2、视力——是眼睛对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视力与人的视觉生理有着密切关系。——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视力与亮度关系密切。一、视觉要素3、视敏度——是眼睛对某波长的光的敏感程度。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规定,最高视敏度为1,其他各波长的相对视敏度,称为比视敏度。——视网膜的感光细胞锥状体和棒状体对不同光波有不同的感受性。——在明亮处,眼睛对波长555毫微米的黄绿色具有最高的感受性;棒状体对波长510毫微米的绿色光敏感度最高,而对650毫微米的以上的红光则没有感觉。——在室内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眼睛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色彩和光线的敏感程度。4、眼的调节——包括眼球的运动、远近的调节及眼睛的聚焦能力。——人眼对水平方向运动比垂直方向的运动更容易,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垂直方向的估计要更加准确。——人眼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方向运动。——聚焦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并受到疲劳程度的影响。一、视觉要素5、光感绝对亮度、相对亮度、光亮范围、辨别值6、色觉——不同波长的光波刺激视网膜可以产生不同的色觉。二、视觉现象1、残像也称视觉残留。指眼睛在经过强光刺激后,会有影像残留于视网膜的现象。分为积极残像和消极残像。2、明适应和暗适应——人的视网膜包含两种感光器,同明视有关的锥体细胞和同暗视有关的棒体细胞。——在做室内外设计时注意明暗环境的调节。二、视觉现象3、向光性指的是人在环境中,首先会注意相对光亮强的物体。4、闪烁——眼睛会感觉光的周期性时间变动的现象,称为闪烁。——1秒钟闪熄60次以上的闪光是不会感到光在变化的,而1秒钟闪熄20次就会感觉闪光,1秒钟闪熄10次会感到闪光非常烦人。——恰能开始感觉到闪光时的光的闪熄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5、眩光——眼睛遇到过强的光,整个视野会感到刺激,使眼睛不能完全发挥机能,叫做眩光。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光幕眩光、亮度对比形成的眩光和明适应不足形成的眩光。三、视觉特性四、环境光学1、基本知识1)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1)自然采光(2)人工照明2)光学名词(1)光通量(2)发光强度(3)照度(4)亮度(5)色温(6)显色性四、环境光学2、光照质量如何保证良好的室内光觉质量?如何消除直射眩光和反射眩光?(1)直射眩光不影响光源总的发光量的前提下,降低光源的亮度,使光线刺激程度减弱;移动光源隐蔽光源(2)反射眩光调整灯具的位置调整工作面的角度降低工作面的光滑度五、环境色彩学1、色彩的基本知识——其生理基础是光对视网膜的颜色区的刺激作用。——人的眼睛能辨别10万种不同的颜色。——在正常视觉中,中央视区主要是由锥体细胞起作用,锥体细胞是颜色视觉的器官;边缘视觉主要由棒体细胞起作用,棒体细胞只能分辨明度。视网膜边缘是全色盲。2、色彩的对比与平衡色相对比、色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继时对比等三、环境色彩学三、环境色彩学三、环境色彩学三、环境色彩学3、色彩的心理效应(1)色感的共通性(2)色彩的联想(3)色彩的爱好六、建筑形态学1、建筑形态的心理效应•量感效应•同化效应•钝化效应•动感效应•等级效应•量感效应2、视错觉及其矫正•错觉是人类的感觉在感知客观事物时的一种虚假的或错误的反映。•引起错觉的原因大致可分为物理错觉、生理错觉、心理错觉和社会认知错觉。运动错觉听觉错觉心态错觉•在特定的情绪中,容易产生心态错觉。视觉错觉几何图形错觉长度错觉•分割视错觉、对比视错觉变形视错觉2、视错觉及其矫正•错觉的应用•“矮中见高”•“虚中见实”•“冷调降温”•“粗中见细”•“曲中见直”3、图形与背景•在感知过程中,有选择地接受一部分刺激,使之得到清晰完整的知觉,是知觉的选择性。习惯上把选择出来的部分叫图形或图,是知觉对象;未选择的部分叫背景,也叫‘‘地“。知觉的选择性能使知觉对象以图的形态突出出来,而其他部分则以‘‘地’’的形态而退让下去。成为知觉的对象,地成为背景。•卢宾反转图形•知觉的选择性与很多因素有关,从客观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运动、大小、强弱等,从主观来看,有知觉者的兴趣、习惯、经验等都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3、图形与背景•如何使图形比较清楚、呈像比较稳定?(1)面积小的部分比大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2)同周围环境的亮度比,差别大的部分比差别小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3)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4)含有暖色色相的部分比冷色色相部分容易形成图形。(5)向垂直、水平方向扩展的部分比向斜向扩展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6)对称的部分比带有非对称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7)具有幅宽相等的部分比幅宽不等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8)与下边相联系的部分比上边垂落下来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9)运动着的部分比静止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本文标题:第三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环境-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3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