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26
1201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围巾B.塑料水杯C.黄铜锁芯D.木质桌椅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A.加入大理石B.蒸发结晶C.称量固体D.稀释浓硫酸3.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2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①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②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C①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②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D①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的完全燃烧②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A.AB.BC.CD.D5.水是重要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值小于7的雨水为酸雨B.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C.电解水得到的H2和O2质量比为2:1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6.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A.氮气B.二氧化碳C.稀有气体D.可吸入颗粒物7.乙醇(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乙醇燃烧过程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有()A.单质B.氧化物C.盐D.有机化合物8.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9.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铁粉铜粉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C硝酸铜溶液硝酸银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D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适量的稀盐酸A.AB.BC.CD.D10.通过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选项ABCD实验方实验一3案实验二实验结论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燃烧需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A.AB.BC.CD.D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B.将t3℃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增大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将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固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1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4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1分,共36分)13.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1)加碘盐中“碘”是指(填“元素”或“分子”),身体中一旦缺碘,可能患有的疾病是(填“甲状腺肿大”或“骨质疏松”).(2)厨房中能用来除水垢的物质是(填“食醋”或“食盐水”).(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填字母序号).A.调和油B.食盐C.面粉D.白糖(4)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请写出镁离子,生活中,如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5)良好的家居环境带来美好的生活.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性.(6)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①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②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作为汽车的燃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字母).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D.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③用天然气作为机动车的燃料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7)今有①肥皂水②食盐水③杨梅汁④白糖水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要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填序号).A.石蕊试液B.酚酞试液C.PH试纸.14.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内容步骤【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硫5Ⅰ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磺,点燃硫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Ⅱ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的现象是(填序号).A.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燃烧B.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不燃烧C.燃烧匙内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D.燃烧匙内白磷不燃烧、水中白磷燃烧(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硫磺燃烧得更剧烈,发出火焰,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硫磺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15.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MnO2(含有较多的MnO和MnCO3)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粗MnO2转化为纯MnO2的工艺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3)蒸发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和.(4)写出加稀H2SO4时产生CO2的化学方程式.(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SO4和.16.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6【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l2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拓展延伸】(1)小燕同学在课后也做了该实验,但是她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同学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为:;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2)在演示实验中取10g氢氧化钠溶液放入烧杯中,当溶液的pH为7时消耗了20g9.8%的稀硫酸,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201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围巾B.塑料水杯C.黄铜锁芯D.木质桌椅【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错误;B、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正确;C、黄铜属于金属材料;D、木头属于天然材料;故选B.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A.加入大理石B.8蒸发结晶C.称量固体D.稀释浓硫酸【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操作.【分析】A、根据固定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判断;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玻璃棒搅拌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药品蒸发结晶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不能直接用手拿砝码,应该用镊子,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3.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①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9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②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C①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②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D①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的完全燃烧②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A.AB.BC.CD.D【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一氧化碳的毒性;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构成、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溶液的知识以及燃烧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错误;B、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错误;C、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正确;D、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不可防止煤气中毒,错误;故选C.5.水是重要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值小于7的雨水为酸雨B.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C.电解水得到的H2和O2质量比为2:1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A、根据酸雨的pH<5.6解答;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C、根据水电解知识分析;D、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解答】解: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小于7,而酸雨的pH<5.6,故A错误;B、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B错误;C、电解水得到的H2和O2体积比
本文标题: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2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8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