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作者:罗珊牛新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关键词: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1980)一书。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二、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一)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的界定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idiom”有多个含义,根据OED(OxfordEnglishDictionary,《牛津英语字典》,1989)和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字典》(1993),可归纳出“idiom”的四项含义,即:①习语,成语;②方言,土话;③(某一语言的)习惯用法;④风格,特色。本文侧重研究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习语和汉语中与食物相关的成语。龙源期刊网(二)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1.喻体来源笔者收集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并将它们分为五大类:蔬菜瓜果类、主食类、饮品类、肉类和调料类。英语隐喻习语中主食类习语以甜点类为主,汉语中则以五谷类为主。如英语中和蔬菜瓜果类习语:ascoolasacucumber(冷静),liketwopeasinapod(一模一样),smallpotatoes(小人物),springuplikemushrooms(雨后春笋);甜点类习语:thecreamofthecrop(精英),pieinthesky(空中楼阁),breadandbutterissues(生计问题),icingonthecake(锦上添花);饮品类习语:Iflifegiveyoulemons,makelemonade(苦中作乐),wakeupandsmellthecoffee(振作起来),It’snotmycupoftea.(不是我所爱);肉类习语:bringhomethebacon(挣钱养家),meatandpotatoes(食物最重要的一部分),packedlikesardines(拥挤);调料类习语:poursaltonthewound(火上浇油),thesaltoftheearth(诚实善良),cutthemustard(达到标准)。汉语中食物类隐喻包括蔬菜瓜果类:抱蔓摘瓜、菜果之物、浮瓜沉李;主食类:鱼米之乡、画饼充饥、谷贱伤农、麦秀之叹;饮品类:乞浆得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肉类:三月不知肉味、弱肉强食;调料类:撮盐入火、姜桂之性、拿糖作醋等等。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此类隐喻习语来源于典故。英语中如“newwineinoldbottles”,表示旧形式及新内容,出自《圣经》,后人用此指“旧形式不能适应新内容”;“goodwineneedsnobush(好酒不用幌)”,来源于希腊传说,用以指质量好的产品无需做过多的宣传。汉语中来自典故的此类隐喻习语也有很多,如“煮豆燃萁”,来源于曹植的七步诗;再如“为五斗米折腰”来源于《晋书·陶潜传》中描述陶渊明事迹的典故。2.喻体选择异同从笔者收集的语料可知:第一,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的选择都与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紧密相关。如英民族饮食习惯多以糕点为主食,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以“pie,cake,hotcake,pancake,cookie”等词为喻体的习语。汉民族主要以谷类为主食,很少出现以糕点类词汇为喻体的习语,因而常见的是以“米”“豆”“谷”等为喻体的习语。第二,英语习语中喻体多是具体食物的名称,而汉语中喻体则多是食物的总称。如下表:龙源期刊网由此表可见,汉语多用“米”“饭”作喻体,而英语中喻体则是各类食物名称,种类多变,如使用“pancake”“hotcake”“loaf”“slicedbread”“pie”等作喻体。因此,英语喻体具有具象性,而汉语喻体具有概括性。3.习语结构及语义特征从笔者收集的语料可知,英语食物类习语结构多以固定词组为主,以少数句子为辅。例如,以“egg”为喻体的英语习语中有固定词组式的习语“agoodegg”“putallone’seggsinonebasket”,也有句子结构式的习语“youhavetobreaksomeeggstomakeanomelet”。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四字成语为主,以少数对偶句为辅。例如,以“桃、李”为喻体的习语四字成语居多,有“桃李满门”“桃李门墙”“桃分李仆”等,但也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语的意义是一个整体,习语的整体性特征是所有习语的普遍原则。英汉食物类习语中大部分均既具有字面意义又具有隐喻意义,且往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相差甚远,其隐喻意义的习得须建立在各民族的文化环境基础之上,并与其思维方式相关。4.相异原因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选择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各民族饮食文化不同。英民族日常主要食品是面包、牛奶和奶制品,因而产生了大量关于“milk、cheese、butter”的习语。如与“cheese”相关的习语:“asdifferentaschalkfromcheese(像白垩和奶酪那样不同——外貌相似而实质有别)”,“bigcheese”比喻“大人物、大官”,“wholecheese”比喻“最重要的人物”,“hardcheese”寓意“倒霉”。汉民族自古以来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习语中多以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为食,因而,出现了如“麦饭豆羹”“谷贱伤农”“瓜剖豆分”“无米之炊”等习语。隐喻不是源于语言的贫乏,而是源于人们思维的不发达。人们在选择喻体时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喻体选择上均倾向于选择与各自日常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食物作为喻体。第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英民族重个体思维和抽象思维,汉民族善于形象思维并且注重整体和谐。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食物类习语上,就是习语结构上多以四字成语为主,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强调对称,如“箪食豆羹”“斗酒只鸡”等,且喻体选择多以食物总称为主。英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即以事物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是将复杂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理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在其习语中的表现就是长短不一,既有短语,又有句子。在食物类习语中的表现即喻体选择具体食物名称。(三)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翻译龙源期刊网英语食物类隐喻习语翻译(1)喻体转换,实现语义对等刘法公(2008)认为,喻体的内涵差异、喻体内涵的文化烙印和喻体的意象差异都影响对隐喻的认知、接受和理解。喻体在译文接受者一方应具有共知性。所谓喻体共知性,指选用的喻体除了与本体有相似性以便帮助人们或表达本体的特征之外,还必须是一般读者共知的物象。由此,在翻译英语食物类习语时应尽量保持隐喻的表达方式,从而保留隐喻特征。可以进行喻体转换以实现语义对等,即在汉语中寻找与之语义对等的习语,将英语中食物类喻体转换为汉语中常见的食物类或非食物类喻体。如:“Somethingdoesnotamounttoahillofbeans”本义指某事不重要,可译为“轻如鸿毛”,将喻体“beans”转换为“鸿毛”;“Holdahotpotatoinyourbarehands”可译为“接烫手山芋”,将喻体“potato”转换为“山芋”。(2)归化(在汉语中寻找与英语习语语义对等的习语)所谓归化(natualization),即将原文中出现的译语文化概念用译语的表达方式还原出来。在翻译英语食物类习语过程中,当找不到合适的喻体进行转换时,可以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汉语中寻找与英语习语语义对等的习语。例如:“Somebodydoesn’tknowbeansaboutasubject”可译为“一窍不通”“一无所知”;“easyaspie”可译为“易如反掌”或“轻而易举”;“Goodwineneedsnobush”可译为“酒香不怕巷子深”。(3)意译当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含义难以保持原文表达形式和原文文体色彩时,此时喻体形象也难以保留,或者说当在汉语中既无法实现喻体转换,也无法找到与之语义对应的习语时,可采用意译法。如“inapickle”译为“身陷困境”,“fullofbeans”译为“精力旺盛”,“thecreamofthecrop”译为“精英”,“atoughcookie”译为“难应付的人”。2.汉语食物类隐喻习语翻译隐喻的翻译目标不仅仅是实现一般语言信息的传递,译文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汉语食物类隐喻习语往往具有深层隐喻含义。因此,汉译英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喻体特征,使语言准确通顺。刘法公(2008)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保持喻体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同英语食物类习语的汉译过程一致,笔者认为在英语食物类习语汉译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翻译方法都应首先保持隐喻特征,实现语义对等。如“鱼米之乡”可译为“landflowingwithmilkandhoney”;“偷鸡不着蚀把米”可译为“Thecamelgoingtoseekhornslosthisears”;也可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如“火中取栗”可译为“pullthechestnutsoutoffire”;“骨肉相连”“莲藕同根”均可译为“fleshandblood”;“沧海一粟”可译为“adropintheocean”。龙源期刊网当无法在英语译文中实现喻体转换,归化亦无法实现语义和隐喻内蕴的传达时,应使用直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如“撮盐入火”可直译为“castsaltintofire”,并加上注解“tohaveanirascibletemperamentoranimpatientdisposition”;“僧多粥少”可译为“therearetoomanymonkswhiletheporridgeisnotsufficient”,加上注解“cannotmeettheneedsofthepeople”。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汉语中的喻体在英语中存在空缺时,应适当选择意译。如“酒囊饭袋”可意译为“apersonwhocandonothingbuteatanddrink”;“望梅
本文标题: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0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