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冥有鱼《庄子》一则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二、作者介绍庄子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1.2.3.庄生梦蝶鼓盆而歌面对死亡的安然有关庄子的典故《庄子》又名《南华经》,是由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本文节选自内篇中《逍遥游》篇,出自《庄子集释》。作品介绍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四、读课文1.自读课文,纠正字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齐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míngkūnyìxǐxiétuán2.倾听朗读,掌握节奏3.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翻译:北方的大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知识点:•通假字:“冥”同“溟”,海。鲲:大鱼之名。•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翻译:鲲的身体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知识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示推测语气。•3.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翻译: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知识点:而:连词,表顺承。•为:成为;是,叫做。•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翻译: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其:表示推测语气。•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翻译:当大鹏奋发起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知识点:•古今异义:怒•而:表修饰。翼:翅膀。若:好像。•垂:同“陲”,边际。垂天:天边古:奋发,奋力鼓动翅膀。成语“鲜花怒放”的“怒”用法相近今:愤怒,形容气势很盛。•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翻译:这只鸟,在海水剧烈动荡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知识点:•是:这,指示代词•海运:海水动荡,即海啸。徙:迁移。于:到•判断句:...者...也。“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7.《齐谐》者,志怪者也。•翻译:《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知识点:•《齐谐》:书名。……者,……也:表判断•志:动词,记载。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8.《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译:《齐谐》上记载的言论说:“鹏鸟迁往南方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有三千里之远。它盘旋在暴风上面向上飞,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知识点:•水击:在水面拍击。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抟:盘旋。扶摇:自下而上的暴风。上:向上飞倒装句:“去以六月息”:“以六月息去”。以:凭借。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9.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翻译:飘荡的雾气和飞扬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动而形成的。•知识点:•野马:比喻野外飘荡的雾气。•尘埃:飞扬的细土以:用息:气息。•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知识点:之:的。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表示疑问语气。•其:两个“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揣测语气•1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知识点:•其:代词,大鹏。•若:像。是:这样•则已:罢了。4.熟读全文,梳理知识点。通假字:1.“冥”同“溟”,海。一词多义:以:古今异义:怒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古:奋发,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愤怒,形容气势很盛。重点实词•(1)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边际•(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移/•是:这,指示代词•(3)《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动词•(4)水击三千里:在水面•(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自下而上的暴风•(6)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气息,这里指风•(7)其正色邪?:真正的颜色•(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揣测语气•(9)亦若是则已矣:这样1.判断句:...者...也。“南冥者,天池也。”2.倒装句:“去以六月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以六月息去”。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五、内容探究1.开头作者如何写鲲、鹏的?运用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上有何作用?--夸张、比喻。先夸张鲲鹏极大,后比喻大鹏奋起而飞,翅膀像天边之云。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文本探究:2.“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3.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文本探究: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本探究:4.“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本句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文本探究: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借鲲鹏的寓言庄子要说明什么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中心思想:“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现实意义: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课文鉴赏要点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等。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文中成语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唐朝诗人李白的《上李邕》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句的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李邕【yōng】擅长诗文,当时文士很多都投在他的门下。从《上李邕》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李白的豪情壮志。
本文标题:《北冥有鱼》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2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