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运动生物化学第七章PPT-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
第一节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第二节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第三节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内容1了解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2掌握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常用物质手段3熟悉提高运动能力物质手段的生化原理,并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目标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运动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第一节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一、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人体代谢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般说运动员的值高于正常人,且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无氧代谢能力。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3.遗传的影响4.训练的影响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1)年龄:生长期的机体无氧代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在20多岁时达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大约每10年下降6%。上述变化无性别差异。(2)性别:在10秒、30秒、90秒最大输出功的测定中,女子值仅是男子值的65%左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3)肌肉质量:最大无氧代谢能力与身体大小有关,尤其受去脂体重的影响。所以,最大无氧代谢能力的年龄和性别变化,与肌肉质量的差异关系密切。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1)肌肉形态、肌纤维类型:肌节的排列和长度、肌纤维长度、肌肉横截面积、肌肉总量,这些因素影响肌肉执行无氧运动的能力,特别影响功率输出的绝对值。肌纤维类型对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表现在快肌纤维的比例上,快肌纤维百分比例高的肌肉,收缩时无氧功率输出值大。高比例快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具有最大瞬时功率和短时间无氧功率占优势的特点。在选材时要注意这种关系(2)供能物质含量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内源性高能磷酸化合物和肌糖原。在短时力竭性运动时,ATP含量下降40%,CP含量接近1.0毫摩尔/千克湿肌,肌糖原含量消耗不到一半。所以,无氧运动时肌糖原的储量不是个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决定因素。(3)反应产物的堆积在最大无氧代谢的短时间运动时,肌乳酸浓度明显上升。肌肉无能力中和全部H+,故而使运动力竭后pH从运动前7.0下降到6.3。由于H+竞争Ca2+的结合部位,这使肌动球蛋白横桥循环的形成和运转速率受到阻遏,导致ATP水解速率减慢,肌肉收缩力下降。肌内H+堆积是影响无氧运动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3.遗传的影响与无氧代谢能力有关的生化参数的遗传度影响机体对训练的应答4.训练的影响从训练应答比较的变化范围大,说明无氧代谢可训性的个体差异大。这类研究对教练员有重要价值。例如对短时间无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应当意识到选拔天资高的人更易获得训练效果。(一)影响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二)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1ATP、CP的储量2ATP分解和再合成的速率3Na+-K+-ATP酶4Ca2+-Mg2+-ATP酶(二)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1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2乳酸反应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3遗传的影响4训练的影响5性别的影响6年龄的影响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有三方面可能的限制因素(1)肺转运氧(2)血液携氧量(3)每分心输出量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安静时最大肺通气速率在500毫升/分以上,在最大强度运动时,上升到180升/分以上。(2)血液携氧量血液携氧量是血红蛋白浓度的函数。当采用血液兴奋剂或高原训练后使血红蛋白浓度上升时,最大摄氧量相应提高。由此推论,血红蛋白可能是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3)每分心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增加每分钟流经肌肉的血容量,可使单位时间血液供氧增多,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表示肌肉从血液摄取氧并转进线粒体、被代谢氧化利用的量。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利用氧能力取决于下列因素:肌肉微血管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有氧代谢酶活性线粒体数目和体积供能物质的选择性利用3遗传的影响高水平的最大摄氧量归咎于训练水平还是先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经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增高不超过15%—20%最大摄氧量。这是最大摄氧量遗传度高(约80%)决定的。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4训练的影响25岁后正常成人,最大摄氧量每10年下降9%,长期从事运动的人下降速率为5%,原因是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每分输出量,且衰减速度慢。例如耐力训练的人在40岁时能保持相对高的最大摄氧量,在60岁时仍具有相当于非运动员20多岁的最大摄氧量。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5性别的影响:男女之间最大摄氧量存在明显差异绝对值(毫升氧/分):男子平均最大摄氧量为3000-35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达6080-7000;女子平均值最大摄氧量2000-32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可达4000。相对值(毫升氧/千克体重•分),男子是40-50,女子是32-38。以瘦体重表示相对值时,则男女之间的差别不明显,男子平均值46-49,女子平均值44-48。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6年龄的影响最大摄氧量值随年龄改变。在青春期前,男孩稍高于女孩。女子在14—16岁达到最大摄氧量,而男子在19—30岁保持最大摄氧量水平。30岁以后,非运动员明显下降,男子比女子下降得快。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高原大气压和空气中氧含量下降,大约从1200米海拔高度起,每上升1000米相应的最大摄氧量下降10%;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登山者平均最大摄氧量仅为1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大约是海平面的27%,稍高于维持生命必需的最低耗氧量(7毫升氧/千克体重•分)。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第二节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运动训练是改善和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机体产生生物学适应,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不同项目运动时,能量代谢的规律和特点不同,选择合理的训方法提高其代谢能力是科学训练的关键。一、发展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一)最大强度(速度)的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最大用力5-10s重复性练习,且掌握好休息间歇时间。CP的半时反应为20-30s,所以最适宜的休息时间为30s左右,但训练水平较低和大运动量训练初期的的运动员可适当延长。二、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最高乳酸训练和机体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高强度运动,保证运动中主要由糖酵解供能,机体内有明显的乳酸堆积。大量乳酸堆积可刺激机体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从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最大强度运动30s-15分钟之间,糖酵解供能起主要或重要作用。三、发展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一)有氧代谢间歇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二)乳酸阈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三)持续耐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四)高原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第三节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一、补糖与运动能力(一)补糖的意义肌糖原储量是影响亚极量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血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供能物。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推荐“运动型饮食结构”建议人们在食物能量消耗比例最好为:糖60-65%、脂肪20-25%、蛋白质15%超过1小时的持续耐力运动需补糖长时间(40分钟~2小时)高强度间歇运动需补糖(二)补糖的方法自行车运动员常感到神志不清,身体失去协调性,这就是由于血糖下降到了神经系统所需水平造成的。为了避免,可饮用4-10%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提高赛前最大肌糖原储备--糖原负荷法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赛前一天休息,同时逐渐增加膳食糖至总热量的60%-70%或8-10克/千克体重,可以增加肌糖原储备20%~40%以上。赛前6小时高糖膳食运动前6~12小时饥饿,运动时也不补糖,可出现运动性低血糖症。若肌糖原储备不充分,则运动前的高糖膳食措施也可起到提高赛前肌糖原的作用。赛前2-4小时补糖运动前2~4小时吃一顿含糖丰富的膳食可显著地增加肌糖原、肝糖原的含量。吃糖量:200~300克赛前2小时内补糖早晨运动训练前摄入糖,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早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运动前30~90分钟补充少量高糖快餐或饮料既可保持血糖恒定,又可提高运动能力。运动中补糖的意义1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性运动中补糖可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出现。2持续中等强度运动中补糖有利于保持血糖浓度恒定、维持能量平衡和氮平衡。3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补糖有预防和后延中枢性疲劳的良好作用。4运动中补糖可提高免疫机能。运动中补糖的方法运动中每隔2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食物补糖量一般推荐20—60克/小时,多达40~102克/小时,或推荐1—2克/千克体重。提高长时间运动耐力的补糖量不应低于21.5克/小时。摄入糖的类型、次数和剂量摄入等量混合的果糖和葡萄糖,有利于运动中的氧化利用,原因在于果糖和葡萄糖有各自不同的氧化途径,相互间竞争性较小。次数不限从吸收速度考虑选用含葡萄糖、果糖、低聚糖的复合糖。运动中补糖的限制影响运动时间(进食或饮料过程)可能出现胃肠不适运动后补糖的意义运动后补糖是为了帮助尽快缓解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加强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与储存。(长时间运动糖恢复可缩短至24小时)运动后补糖的时间和用量运动后开始补糖时间越早越好。理想的方法是在运动后即刻、头2小时以及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在运动后的6小时以内,肌肉中糖原合成酶含量高,补糖效果佳。运动后补糖量为0.75-1.0克/千克体重,24小时内补糖量可达到9~16克/千克体重。运动后恢复期补糖类型和形式不同的类型能带来不同的胃肠刺激和吸收速度上的差异葡萄糖有利于合成肌糖原;果糖有利于合成肝糖原;推荐果糖与葡萄糖联合使用耐力性运动项目需要大量补糖时,可使用低聚糖,其渗透压低(如四聚糖为葡萄糖的1/4),甜度小,吸收也快。固体或液体形式的糖对肌糖原再合成是等效的(三)补充糖类物质类型的选择1单糖2低聚糖3淀粉类食物单纯摄入葡萄糖液会对胃的排空产生—定的抑制作用;若以麦芽糊精和果糖的混合食品替代可增加胃的排空速率。运动时1.出汗增多原因:代谢旺盛;作用:散热2.尿量减少3.运动时水的生成出汗(尿量减少+水生成)二、补液与运动能力运动员脱水的危害(一)补液的意义运动会造成脱水脱水后恢复失水的时间拖得越长,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严重。合理补液可使运动过程心率减少、体温降低、血浆容量保持。控体重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摔跤、拳击等,运动员常会因降体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状态,为了保持运动能力,在称体重后首先要考虑快速补充水分。(二)补液的方法1原则保持水平衡和少量多次2方法(运动饮料)运动前补液运动中补液运动后补液(一)运动前补液运动前30-120分钟补液300-500毫升,对减少体温升高、延缓脱水发生有益。在特别热的天气,还应额外补液250~500毫升。运动前30~60分钟饮用含NaHCO3的碱性饮料可减轻运动时肌细胞内的酸中毒。(二)运动中补液运动中补水要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每隔15~20分钟可补液120—240毫升。一般情况下,每小时的补液总量不超过800毫升。(三)运动后补液1作用:加速机能恢复;2影响因素:钠含量的高低3原则:少量多次4方法:摄取含糖,电解质饮料效果最佳,饮料的糖含量可为5%—10%,钠盐含量30—40毫克当量,以获得快速复水。(三)运动饮料一个理想的运动饮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促进饮用;迅速恢复和维持体液平衡;提供能量,增进运动能力。1饮料的渗透压2饮料中的糖3饮料中的钠盐含量4饮料的口味5饮料的温度饮料的渗透压浓度渗透压浓度影响胃排空和小肠的吸收,饮料的渗透压浓度在250—370毫渗透压为佳。所以,通常采用等渗或低渗浓度的饮料。糖液浓度如果浓度太高,胃排空就减慢,小肠吸收水也受影响。如果
本文标题:运动生物化学第七章PPT-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2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