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第14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3·聊城月考)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喜欢穿男装,如图所示,她穿着的服装是()A.西装B.中山装C.旗袍D.长袍马褂【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直接看出,秋瑾穿的男装是传统的长袍马褂。【答案】D2.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A.对襟褂子B.唐装C.西装D.长袍马褂【解析】1915年结婚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张富贵自然应该穿西装。A、B、D三项都是中国传统服饰。【答案】C3.(2013·盐城高一检测)“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祙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解析】题干中的“自由头”表明男子已经断发,“天然足”表明已经废止缠足,这些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情形,因此D项准确。【答案】D4.右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2心理的禁锢。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女子缠足陋习的是()A.晚清政府B.湖北军政府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解析】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答案】C5.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解析】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是20世纪50年代最流的服装;③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女性普遍的着装;④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的服饰。【答案】D6.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B.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C.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D.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解析】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裳”“脚”“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该诗反映的是服饰改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B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D项正确。C项符合史实,正确。故选B项。【答案】B7.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②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3③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④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故选C项。【答案】C8.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法治观念B.平等观念C.博爱观念D.互助观念【解析】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材料中的“跪拜礼”“老爷”“大人”等称谓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故材料中的社交礼仪、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平等观念。【答案】B9.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天津、上海都是近代沿海通商口岸,故B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A、C、D三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答案】B10.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4【答案】A11.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项符合题意。百事可乐、股票、银行卡属于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答案】A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B.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C.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D.社会制度的革新【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袍、马褂西服学生装中山装材料二蔡元培的三次婚姻5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3)材料二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4)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5)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答案】(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2)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③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④生产方式的变化。⑤外来文化的冲击。(3)过程: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4)规律: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联系:①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②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材料二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图一)和民国时期(图二)的妇女绣花鞋。6图一图二材料三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三)。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四)。图三图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变化的原因。(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解析】本题围绕近现代人们的服装、发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注意从材料和图片中最大限度地提炼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4)社会习俗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与时代要求(政治状况)是相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俗);政治革命为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扫除了障碍。
本文标题:【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历史-第5单元-第14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知能检测-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7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