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年度2014编号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申请类别□重点√一般课题名称建立家校园共同体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选题分类C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赵素芬负责人所在单位绵阳市开元实验幼儿园填表日期2014.11.10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研究室制2014年9月负责人承诺本人自愿申报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我承诺对所填写的《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课题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接受游仙区教育研究室及其委托机构的管理,遵守《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达成研究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游仙区教育研究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信息。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四、课题论证(一)主要问题界定一、对幼小衔接概念的认识(一)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小衔接可分为两种:即广义和狭义广义:指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自幼儿园的三年成长学习过程,都可以看成是幼小衔接工作,都是为幼儿上小学打好基础。狭义:指幼儿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家长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幼儿园方面所做的工作,怎样与小学实行无缝连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共同体:是指在共同条件下.为共同的目的结成的集体。家校园共同体则是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媒介,以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为目标而形成的集合体。(二)、理论依据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避免“小学化倾向”。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自《指南》2012年10月颁布以来,我园深入解读落实指南精神,努力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家庭、小学、幼儿园之间衔接联系不足,造成断档、脱节等现象,具体表现在: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沟通不够,体现在幼、小教育在作息时间安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评价儿童发展水平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悬殊太大,要求儿童爬的坡度太高,使儿童不得不去适应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小学后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上小学后硬件环境发生改变,由幼儿园中自由、童话般的教学环境变为一人一桌的排列式课桌;由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习内容改变为有极强秩序感和明确知识性的的课堂教学。这样一些改变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二)幼儿自身学前准备不足1、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在幼小衔接问题中,不但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注重于智育的衔接,更要注重幼儿在交往合作、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衔接。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幼儿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当走入小学集体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跟从、以及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更为突出。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对其交往能力培养不够,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也与家庭、幼儿园教育有关,需要教师家长的进一步引导。2、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行为规范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三)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不足在如今的纷杂的各种课程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课程多样而丰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的随意性较大,在对本班幼儿的分析上还不够,缺乏相关的系统性和整合性,活动之间衔接不够、教师往往以单独的视角去选主题、看活动,不具备将整个幼小衔接课程整合的能力。有的幼小衔接课程又有小学化嫌疑,课程设置略显生硬。因此,在幼小衔接课程上设置尤显不足,急需通过教研团队的形式将幼小衔接相课题有效整合,如何在众多的课程中找到适宜本园幼儿、本园教师的相关课程,使其“园本化”是突出问题。(二)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已进入发展时代,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从研究的维度来看,主要有教育方式、培养目标、学习品质等。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方面,一是幼儿方面,陈静凡认为,要尊重幼儿时期的学习特点,以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商发展,以能力衔接为重点,把个性化和社会化紧密结合,为孩子自进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性做准备;二是在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上,苏伟认为幼儿园大班在管理上应该实行幼小一体化,幼儿园老师应该定期参加小学一年级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有意识对大班幼儿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三是在家庭方面,也有很多研究,如徐海棠认为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因素,小学要全面深入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家表现、父母的态度、家教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有效性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幼小衔接的课程与策略研究,但如何去落实和建立家、校、园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实现幼小衔接有效性还很少涉及。特别是在《指南》颁布后所提出的“避免小学化”和“幼儿园取缔学前班”等政策要求下,幼儿园、小学、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系统性研究更是空白。因此怎样建立家、校、园共同体,提升有效衔接质量,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三)本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工作条例》中也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避免“小学化倾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但就为了帮助幼儿充分做好入小学的各项准备,减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家、校、园密切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1、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2、帮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建立共同的教育观念,突破幼小衔接盲区,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幼小衔接理念方法。3、帮助家长转变幼小衔接观念,从单一的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偏重转变到注重整体全面的发展,从而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衔接,成为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伙伴。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1、将零散的幼小衔接中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园本化”成为适宜本园开展的、可操作性的幼小衔接策略。2、建立家、校、园三位一体“幼小衔接共同体”,使每一方面都是幼小衔接的实施者和受益人。(四)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的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交流,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2.关注家园互动,让每个家长成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作伙伴。3.与小学积极互动,加强沟通,做到无缝衔接。4.幼儿对小学产生兴趣,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了解。5.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做好入学前准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在家园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方面形成基本的模式和具体内容。2.和小学积极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观念统一,建立有效科学幼小衔接课程。3.引导幼儿对入小学产生兴趣,对小学的生活制度、学习形式、规则要求等有初步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入学心理准备。4.培养幼儿亲社会的情感,强化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5.引导幼儿建立三个关键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规则意识)。6.提高幼儿多种学习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积极思维的能力,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五)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幼教博览、中国教育期刊网、幼儿教育和相关著作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该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来践行幼小衔接研究中的观察发现和反思想法,从而为理论提炼提供依据,最终反哺行动。3、观察分析法潜心观察、记录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教学方法、生活制度方面的不同,详细了解具体方法。分析目前幼小衔接的现状,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最佳有效的防止途径,总结研究出可行性的纠正方法。4、问卷访谈法了解摸底本园幼儿毕业流向,通过与本区流入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的发放问卷以及多次访谈,全面了解了小学的教育阶段和幼儿园的教育阶段的差异,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危害做细致全面的记录。通过对家长教师发放相关问卷,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全面了解家园方面在幼小
本文标题:幼小衔接课题申请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7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