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排水箱涵施工工艺标准2010504
1现浇钢筋混凝土排水箱涵施工工艺标准版本:第1版文件编号:JGSZ-JS-2010-1、适用范围适用于市政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2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2.0.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2.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0.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2.0.5《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20214-2001)2.0.6《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03)2.0.7《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2.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2.0.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2.0.1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3施工准备3.1技术准备3.1.1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并办理图纸会审记录。3.1.2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经上级审核批准后,向有关人员进行交底,办理签字手续。3.1.3施工前应按照图纸标明的现况管线位置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2坑探或物探,并办理变更洽商签认手续。3.1.4箱涵施工前,必须验槽,经签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3.1.5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测量,定出箱涵中线、高程和宽度,确定箱涵变形缝的位置,并对控制桩进行加密和保护。3.1.6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检验、试验。3.2材料要求3.2.1水泥: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当选用矿渣水泥时,应掺用适宜品种的外加剂;水泥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其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3.2.2钢筋3.2.2.1钢筋出厂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3.2.2.2钢筋不得有严重的锈蚀、麻坑、劈裂、夹砂、夹层等缺陷。3.2.2.3钢筋应按类型、直径、钢号、批号等条件分别堆放,并应避免油污、锈蚀。3.2.2.4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分析或其他专项检验。3.2.3砂:宜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颗粒洁净、粒径小于5mm3的河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砂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要求,进场应取样复试合格。3.2.4石子: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边尺寸的1/4,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100mm,用混凝土泵运送混凝土时的粗骨料最大粒径,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对碎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3;对于卵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2.5,同时应符合混凝土泵制造厂的规定。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吸水率不应大于1.5%。泥块含量不得超过0.5%。石子的品种、规格、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CJ53)的要求,进场应取样复试合格。3.2.5混凝土拌合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其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或油脂、糖类及游离酸类等;污水、PH值小于5的酸性水及含硫盐酸盐量按SO42-计超过水的质量0.27mg/cm3的水不得使用。3.2.6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应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其质量和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有害物含量检测报告应由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部门出具,并应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3.2.7橡胶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应符合设计规定。43.3机具设备3.3.1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机动翻斗车、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电锯、电刨、电焊机等。3.3.2机具: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平板振捣器、刮杠、溜槽、铁锹、木抹子、铁抹子等。3.4作业条件3.4.1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及管道交叉处理已经完成,经有关方面验收合格。3.4.2现场“三通一平”满足施工需要。3.4.3沟槽一侧堆土距离槽边上口1..5m以外。3.4.4基坑地下水已经降至基底以下0.5m.。4、施工工艺4.1工艺流程混凝土垫层→底板钢筋绑扎→底板模板安装→底板混凝土浇筑→侧墙、顶板内模板安装→侧墙、顶板钢筋绑扎→侧墙、顶板外模安装→侧墙、顶板混凝土浇筑4.2操作工艺4.2.1混凝土垫层4.2.1.1模板:垫层边模可采用10#槽钢或100mm×100mm方木模板,模板背后用钢钎或方木固定。4.2.1.2垫层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根据标高控制线,进行表面刮杠找平,木抹搓压拍实,待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5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4.2.2底板钢筋绑扎4.2.2.1钢筋的接头型式与位置:钢筋接头型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结构中凡直径大于16mm的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其余钢筋接头可采用绑扎搭接,其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及相应施工规范规定。底板上、下层钢筋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其下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底板跨中1/3部位,上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底板端部1/3部位。4.2.2.2底板钢筋绑扎:底板上、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应逐点绑扎,不得跳扣绑扎。底板上、下层钢筋间设钢筋马凳支撑,马凳间距应根据底板厚度不同而确定,一般为600mm~1200mm。钢筋保护层应用塑料卡扣固定,使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4.2.2.3钢筋接头要求4.2.2.3.1钢筋绑扎接头的位置,其搭接长度的末段至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10倍,且不宜在最大弯矩处。4.2.2.3.2钢筋的连接,无论焊接或绑扎,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均应相互错开35倍钢筋直径(绑扎接头不小于30倍钢筋直径),但不得小于500mm。4.2.2.4钢筋加工质量要求见表一表一:钢筋加工质量检验标准(mm)6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加工后的全长的净尺寸±10钢尺检验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20钢尺检验箍筋内净尺寸±5钢尺检验4.2.2.5绑扎钢筋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表二的规定表二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钢筋类别受拉区(mm)受压区(mm)检测方法Ⅰ30d20d尺量Ⅱ35d25d尺量Ⅲ45d30d尺量4.2.2.6钢筋位置质量应符合表三的规定表三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检测方法受力钢筋的间距±10尺量受力钢筋的排距±5尺量箍筋、横向钢筋间距绑扎骨架±20尺量焊接骨架±10尺量受力钢筋保护层板、墙±3尺量4.2.3、底板模板安装4.2.3.1模板选择:基础底板模板可采用组合钢模板或胶合模板现7场拼装。对于周转次数多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变形缝、后浇带等),也可采用加工专用或组合式钢模板与钢支架,以适应特殊需要。4.2.3.2底板吊模安装:墙体下部施工缝宜留于距底板面或梗斜以上不少于200mm~300mm的墙身上,该部位采用吊模处理,吊模底部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垫块与钢筋三脚架支顶牢固。4.2.3.3变形缝橡胶止水带加固:当结构底板变形缝部位设计有橡胶止水带时,应特别注意橡胶止水带的加固与就位正确,在结构内的部分通过加设钢筋支架夹紧,结构外的部分可采用方木排架固定。4.2.4底板混凝土浇筑4.2.4.1一般要求: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灌,不得留设施工缝;采取压茬赶浆的方法浇筑。4.2.4.2结构变形缝部位的浇筑:当设有结构变形缝时,应以变形缝为界跳仓施工。变形缝浇筑过程中应先将止水带下部的混凝土振实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得触动止水带,振捣时间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为止为标准。4.2.4.3吊模部位的浇筑:吊模内混凝土需待其下部混凝土浇筑完毕且初步沉实后方可进行,振捣后的混凝土初凝前应给与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4.2.4.4压光收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平板振捣器和刮杠将混凝土表面刮平,排除表面泌水。待混凝土收水后用木抹子搓压平实,铁抹子收光,初凝后立即覆盖养生。4.2.4.5混凝土试块的留置84.2.4.5.1抗压强度标准养护试块:每工作班不应少于1组,每組3块;每浇筑100m3或每段长不大于100m时,不应少于1組,每组3块。4.2.4.5.2与结构同条件养护试块应根据需要数量留置。4.2.4.5.3抗渗试块:每浇筑500m3混凝土不得少于1組,每組6块。4.2.4.5.4抗冻试块留置組数按抗冻标号规定留置,每浇筑500m3或不足500m3混凝土留置一组;当配合比和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增加留置組数。4.2.4.6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应避免混凝土早期脱水和养护过程中缺水。常温下,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能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对于普通混凝土不得少于7d,其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4.2.4.7底板施工缝处理4.2.4.7.1抗渗混凝土墙体一般只允许留设水平施工缝,其位置不应留在剪力与弯距最大处,下部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面梗斜以上不小于200mm的部位,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底边缘不宜小于300mm。4.2.4.7.2墙体施工缝可做成企口缝、高低缝和止水钢板三种形式;当墙厚在300mm以上时,宜采用企口缝,当墙厚小于300mm时,可采用外低内高的的高低缝或止水钢板。施工缝留置形式见下图9≥≥(a)企口缝(b)高低缝(c)止水片平缝施工缝留置形式示意图4.2.4.7.3在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2.5N/m2;先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楚浮浆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铺一层10mm~20mm厚与所浇混凝土材料和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后设专人细致振实,确保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4.2.4.8变形缝部位混凝土施工:变形缝止水带应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牢固;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应间隔施工,不得同时浇筑;在一侧混凝土浇筑完毕,止水带经检查无损伤和位移现象后方可进行另一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仔细振捣,使混凝土紧密包裹止水带,并避免止水带周边骨料集中。4.2.5、侧墙、顶板内模安装4.2.5.1、模板、支架安装:模板与支架宜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或钢管扣件脚手架,胶合板现场拼装。模板的安装:涵身、顶板一次性安装浇筑混凝土。模板由人工安装,必要时辅以手拉葫芦配合提升。侧墙模板先立100mm×100mm木枋立档@500mm,然后放2根φ48mm钢管横档@600mm,再用蝴蝶扣套对拉螺杆对拉。内、外侧板采用φ48×3.5mm钢管套顶托斜撑固定,斜撑底部采用10预埋钢筋固定。另外,在基底两侧预埋φ48×3.5mm短钢管,将侧模竖向围檩与预埋短钢管用扣件扣牢,以控制侧模上浮。。顶板采用φ48×3.5mm钢管纵横@900*900mm,步距1200mm搭设钢管支架,在支架立杆上安装顶托,先在顶托上纵向@900安放100mm×100mm木枋分配梁,然后在其上横向@500安放100mm×100mm木枋分配梁,最后在木枋上直接安装底模。4.2.5.2、内模安装4.2.5.2.1内模安装时水平和垂直支撑可采用可调支撑,控制侧墙、顶板标高。4.2.5.2.2侧墙模板宜采用胶合板或钢模板,钢带或木带间距经计算确定。4.2.5.2.3模板接缝处用细海绵胶条填实,防止漏浆。4.2.5.2.4箱涵直墙侧模,应用两侧带橡胶锥垫且带有套管的定型穿墙螺栓固定,安装螺栓的数量与布局应经过计算确定。拆模后剔除橡胶锥垫,抽出螺栓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塞孔压平,或将螺栓留在混凝土中只将橡胶锥垫内的螺栓切除,用微膨胀水泥砂浆补孔压平。4.2.5.2.5箱涵直墙侧模不采用螺栓固定时,其两侧模板间应加设临时性支撑杆,浇筑应随混凝土面接近撑杆时,
本文标题:排水箱涵施工工艺标准20105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7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