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学位论文如何选题.ppt
广东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暑期学校华南农业大学,2009年7月24日学位论文如何选题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引言:曾经被问到的问题1.选择了山区经济发展问题这个条目,能否自己拟一个突出竹产业的题目?或者直接后面加上关于竹产业发展的副标题?(背景:一直关注竹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竹产业是浙江林业产业的一个亮点,竹子开发的产品外销很不错。对竹子产品贸易壁垒方面关注,对这个产业很有情感。)2.希望能选一个不仅目前有研究价值而且可持续研究的农业保险方面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否能给我一个好的选题参考?3.导师对我选题的要求是:一、要围绕农村财政问题写;二、最好与粮食问题相结合,真不行,这一点可以放弃。我所期望的选题的特点:一、小切口深分析;二、既要有官方统计数据,又能通过调研得到可供量化分析的数据。“政府财政行为与农户粮食生产”这个角度如何?引言:我的答复博士论文不应当是命题作文。同一个题目可以写出内容迥异的文章,博士论文的选题不是选择、确定作文题目。没有至少半年以上专门的扎实工作根本提不出一个适合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对自己将来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识别、提炼和确定选题;仅仅按命题作文的方式写论文(且不说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顶多只能培养研究助理或者秘书。引言:我的答复博士论文的选题应当包括:(1)从现实生活中(包括前人的研究)识别出一个可以研究、值得研究的实际问题;(2)根据经济学理论提炼出一个可以研究、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3)根据经济学理论、实践知识和逻辑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和研究目标;(4)根据经济学理论、实践知识和逻辑建立研究框架(是研究思路,不是研究流程);(5)初步确定合适的实证模型、所需数据和数据来源。引言:我的答复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浅谈选题:1、问题要具体、明确。研究目标到底是区域经济还是农民收入?区域经济通常值得是区域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农民收入则指农民人均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两者不是一回事。2、无论以区域经济还是农民收入为目标,显然隐含的假设是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区域经济或提高农民收入。因此,第一步的研究是验证竹产业的发展是否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或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与其他竞争产业比较)。3、更重要的是,如果上述假设得到验证,那么,为什么现有条件下农民没有进一步发展竹产业?存在制度障碍、技术障碍还是其他什么障碍?引言:我的答复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浅谈选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竹产业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和农民不了解其作用吗?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通过实证分析比较具体的投入产出就可以呼吁发展竹产业,科学的问题应当是比较竹产业和其它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政府和农民已经清楚竹产业的作用,比较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就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妨碍竹产业发展的障碍,科学的问题变成如何揭示妨碍竹产业发展的障碍。两种情况下对实际问题的描述不一样,提炼出的科学问题也不一样。选题原则:问题导向VS方法导向问题导向的选题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现实问题自身有一定重要性;2、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答案有现实的需要;3、对这一现实问题可以提炼出有经济学意义的科学问题;4、对这一科学问题的回答具有超出特定现实问题的一般意义;5、对这一科学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对科学问题的答案也有现实需要)。选题原则:问题导向VS方法导向方法导向的选题从别人的研究中发现有模仿(重复)价值的方法,然后寻找可以套用该方法的数据:1、以出成果为第一目标(自己的需要);2、以方法本身的新颖性、复杂性、“先进性”为标准;3、把数学方法的严密性等同于(甚至凌驾于)经济学推论的科学性;重要的是发现和提炼问题并且找到适当的分析工具,而不是显示(炫耀)会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方法导向的研究可能助长轻视经济学理论、轻视社会实践的倾向;简单模仿“先进”方法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经济学家。选题原则:科学问题VS实际问题以回答科学问题为目标:1、中心问题是经济学的共性问题:人的行为、公共政策如何影响人的行为;2、实际问题构成共性问题的研究背景:人的行为动机、资源约束和市场出清条件的具体表现形式、边界条件;3、通过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等认识共性的规律;4、有助于回答特定的实际问题。以回答科学问题为目标是真正的研究。选题原则:科学问题VS实际问题以回答实际问题为目标:1、中心问题是得到各种具体参数、设计具体方案,等等;2、关注的是如何回答特定地点、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3、由于缺乏比较,得到的结论不能做一般性推论,对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从本质上看,以回答实际问题为目标不是学术研究,甚至不能称作应用性研究;实际上属于推广,即应用一般性、共性的理论、规律解决具体问题。选题原则:科学问题VS实际问题两者的关系:1、实际问题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是提炼科学问题的材料;2、科学问题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学位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对学术(理论或方法)有所贡献;3、应当从社会实践中发现不能简单(或难以)用现成理论解释的实际问题(或需要预测的问题),从中提炼、总结出需要验证的科学问题(假设),进一步找到合适的工具对这一科学问题(假设)进行验证;4、科学问题的答案应当有助于回答实际问题。选题原则:学位论文VS编教科书学位论文和教科书的区别目标不同:研究具体的新问题并给出独立的答案VS系统整理已知的共同知识内容的重点不同:突出一个具体问题,小题大作VS全面介绍一个领域的系统知识,大题小作作者的地位不同: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选题、框架、方法“辩护”,“推销”自己得出的结论VS“居高临下”地宣布已得到公认的众所周知的真理选题原则:学位论文VS一般课题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的区别研究主体:独立研究VS团队合作内容目标:科学发现VS各种特定目标研究内容:具体的学术性问题VS各种特定问题评价标准:学术水平VS各种具体指标实证研究是否涉及理论问题?什么是研究--针对具体目标进行的系统的、受控制的调查和分析--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研究什么--人(以及人组成的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如何配置自己拥有或可支配的资源,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最大效用或利润;--公共政策及其变化如何影响个人和经济组织的行为,在他们依据自己可支配资源并且受限制于既定约束条件追求最大效用或最大利润的同时,并且借助于他们追求自己最大效用或利润的行为,实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且(或者)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目标。实证研究是否涉及理论问题?基本目标--验证共性和规律,回答科学问题;--应用已知的共性知识和规律于具体环境,测定特定环境中所需要知道的参数。与理论问题的关系--具体的理论、规律尚未形成普遍共识,至少在某些环境里还存在疑问、受到挑战,或者对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普适性存在疑问,需要进一步验证;--理论的客观规律性、共性没有疑问,但实际问题所处的环境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共性、规律性在此特殊环境的表现形式具有重大实际意义;与此同时,对特殊环境表现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普适性的理解。实证研究是否涉及理论问题?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的主要内容--人的行为动机;--经济活动的资源约束;--关于市场出清与否及其规则的假设高度抽象、概括实证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行为动机的认定和描述;--资源约束的认定和描述;--市场出清与否及其规则的认定和描述具体、深入社会现实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人的行为动机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二、资源约束个人:资产、收入、融资;消费品的替代性生产:技术的替代性;资源替代性;技术和资源的流动性三、市场出清规则完全竞争VS不完全竞争;市场出清的机制行为动机假设及其问题一、行为动机的推论过程消费者: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生产者: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到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再到供应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别供应函数到市场供应函数行为动机假设及其问题二、理论问题1.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生产投入与消费需要共同的资源,包括财产和时间;2.是否任何时候都存在典型的个体,可以简单从个体行为推论总体行为--农民是同质总体吗?3.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行为动机假设及其问题三、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主体认知错误:1.家庭教育投资与高考入学率--谁决定高考入学率?2.高龄老人营养与个体特征--谁决策?谁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3.乡村民主选举与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谁决定公共产品供应量?行为动机假设及其问题三、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目标认知错误(或困难):1.比尔盖茨极大化什么--效用包含什么?如何在行为方程中描述?2.家庭教育投资与收入极大化--谁决策?谁的家庭收入?3.企业极大化什么--产量?产值?利润?市场份额?长期还是短期?多种产品生产的极大化?资源约束假设及其问题一、新古典假设自然资源:短期可能存在刚性约束,长期无绝对数量极限(边际成本递增、无限互相替代);无限流动性生产技术:多种技术同时存在并可无限替代;无限扩散性;长期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与劳动力:同质、可替代、充分流动信息及其认知:信息同质且导致同样结果;信息成本资源约束假设及其问题二、理论问题等产量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资源和技术的约束,包括替代性;决策内容--投入?产出?销售额?利润?产品供应与要素需求决策完全对应?时间与空间维度;长期和短期的区别--固定要素VS流动要素;规模报酬;是否存在真正的长期资源约束假设及其问题三、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小农能否独立决策--决策的外部性;生产作业的分工(企业的边界);竞争优势VS比较优势--资源流动性;所有行业都可以具有竞争优势?效率--不同“年龄”企业的技术同质吗?心理预期--对决策而言信息同质吗?市场出清假设及其问题一、不同的假设及其规则古典假设--完全出清,饥饿的驱使;新古典假设--完全出清,自然失业率;各种修正--不均衡(事实上不严格出清),不完全竞争,制度刚性市场出清假设及其问题二、理论问题出清还是不出清--市场均衡的真实含义;市场均衡还是不均衡--市场的时间、空间和产品形态维度;市场不出清、不均衡的真实含义--制度、技术约束VS不完全竞争(自愿与非自愿)市场出清假设及其问题三、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市场整合--价格调整VS数量调整;自给消费品的商品率--供应量的调整(不调整);市场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民工荒”--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供应不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综合性案例问题一、消费者支付意愿初始用途--对一次性支出的非市场项目评定价值,以衡量福利变化实践中误用--对反复购买的市场商品测定平均支付意愿;问题--认同某一价格不等于愿意购买;愿意付出某一价格不等于购买数量不变;平均支付意愿意味大约一半的人不愿意支付这一价格综合性案例问题二、市场整合基本逻辑及其隐含假设--价格变化不同步违背经营者的目标,意味制度或基础设施障碍和潜在的效率改进(私人和社会双方),完全竞争:无库存、无利润;无竞争商品实践中的问题--市场整合度可能下降:大经销商的定价政策及改变价格的门槛变动--数量调节、利润调节综合性案例问题三、市场供求关系通常的市场供求模型--初始生产者决定供应函数(曲线),最终消费者决定需求函数(曲线),没有中间环节,没有时空和产品区别;实践中的问题--谁的需求或供应(中间环节、加工程度)?时点VS时段需求(价格反应)?区域需求(数量变化)?什么价格决定供求数量?综合性案例问题四、时间利用数据相关模型基本逻辑--时间是最基本的资源约束,所有经济活动都需要消耗时间;但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包括市场交换以外的时间支出涉及问题举例--发展中国家GDP增长速度;农户模型;家庭分工模型,等等
本文标题:学位论文如何选题.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7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