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1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摘要]传统的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绝大多数都是纸笔测验(paperandpenciltest,)或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test),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但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在学生评价的发展中,如何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评价方式。而表现性评价方式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与其他评价方式比较,表现性评价尤其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它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传统客观性测试难以考察到的技能。它的重点在于实际表现的“过程”或“作品”,或者两者的组合,具体情情况视实际表现活动的性质决定。[关键词]表现性表现性评价目标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表现性任务进行的评价。它是新课程评价首倡的新的学生评定方式,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主体性,必将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围绕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等问题进行讨论。一、表现性评定的内涵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U.S.OfficeofTechnologyAssessment,1992)将表2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定,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定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定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2)表现性评定,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定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定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3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定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定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表现性评定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二、表现性评定目标的构建明确评定目标是正确理解和施行表现性评定的前提。表现性评定目标(又简称为操作目标)的构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1)确定操作目标中的知识结构操作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知识内容。一般而言,知识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包括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意即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当然,知识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理解之上,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要依赖于陈述性知识。操作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程序性知识。这说明了表现性评定既考查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又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明确操作目标中的能力结构学生能力发展主要包括:4·综合的思维方法,即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适当的技能来解决问题;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转化为清晰的可解决的任务。·有效地占有信息,即能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收集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能有效地解释所获得的信息;能准确地评估信息的价值。·有效地进行交流,即能和各种人进行沟通;能使用各种交流方法;能有目的地进行交流。·良好的合作性,即能够服务于团队的目标;能有效使用人际交往技能;能有效地维护团队的利益;在团队中能充当各种角色。·智力的特征,即具有自律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批判性思维。操作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上述方面。然而,一个具体的短期操作目标并不必包含所有内容,因为它们可以体现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长期操作目标。(3)清楚并明确地陈述操作目标教师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删重去冗,对操作目标进行修改。操作目标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标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因此,清楚表述复杂的、多维的知识内容和相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了表现性评定是否顷利、准确地进行。(4)征求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在传统学生评定中,教育专家根据知识本身的体系和特点确定评价目标。但是,操作目标的制定是开放的,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和实际需求进5一步完善操作目标。这也是表现性评定区别于传统学生评定的一个重要特征。三、表现性评定的资料收集和评分规则表现性评定重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操作目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际操作收集信息,必须在与学生协商的基础上构建详细的评分规则。(1)全面收集表现性评定所需的信息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需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佚事记录、展示的作业成果(production)…学生日记、与学生的谈话记录、非正式的测验或正式的测验等资料来评价。科学、合理、全面地收集信息是表现性评定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表现性评定的成败。在收集资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全面地收集信息,包括没有涉及到操作目标(goal-free)的其它信息。—表现性评定的资料表明了学生完成此项操作目标的程度,反映了学生相应的操作水平。因此,当教师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时才是进行表现性评定的最佳时期。在缺乏足够的评价信息时,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这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差。其次,教师要及时地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性评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学期或一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教师及时的记录、保留有关资料是进行表现性评定的基础。第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教师可以通过纸笔,也可通过保存学生的日记和展示的作品,以及利用一些现代6化的方法(通过录音、录像和摄影)记录学生的行为。多种多样的信息收集方法不仅保证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也从多角度反映了学生的操作行为。(2)构建表现性评定的评分规则教师必须根据一个完善、公正的评分规则(rubric)才能将获得的信息和资料用于判断学生的学业情况。因此,评分规则的构建是表现性评定的核心问题。评分规则的构建:首先,根据操作目标明确各个评价准则(criterion)——操作中重要的方面(如作文中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等)及它的各种水平。例如在“在用自己的画来作为背景”这一课,我公开各个目标要求。知识点等级要求座姿指法备注1.在画图窗口中熟悉图形工具的操作。2.巩固图形的复制、粘贴。3.图形的“翻转/旋转”。4.上机设计更加漂亮的五环旗的画。A一次完成标准正确A、B、C等根据操作过程中熟练程序而定。B二次操作完成C多次操作完成基本标准基本正确D多次操作不能完成不标准不正确四、表现性评定应注意的问题表现性评定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展示的作品来评价学生,是基于评分规则的一种质性评价。因此,表现性评定能否用于学生评定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表现性评定7的信度和效度,保证表现性评定的客观和公正。表现性评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表现性评定要与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只有将表现性评定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不同于过去将评价排斥于课程与教学之外或将评价视为外在的监控的传统评价观。表现性评定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部分将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保证课程与教学的良性循环。而且,表现性评定贯穿于整个课程与教学,可以随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操作目标中的内容与学科内容相整合操作目标中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师所教的内容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将操作目标的内容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达到操作目标。实际上,将操作目标的内容与学科内容相整合就是教师将抽象的操作目标具体化的过程,是教师理解和运用表现性评定的过程。(3)表现性评定要关注学生的交流在表现性评定中,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者。要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交流,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之前充分理解操作目标及评分规则的内涵,明确学习任务应达到的水平。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表现性评定的意义,明白自己的现有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差距,从而进行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时教师可能不能面面俱道,我们不防在此基础上实行组内评价及组间评价,再教师点评的形式。分组前,教师在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愿的原则”,根据8男女性别、个性差异等情况进行分组,每组4-6人,确定一名接受能力较强制学生来担任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教师可以重点指导组长,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党组的学习。在组织策略上,教师要抓“优秀典型”,以点带面,从而使“教育目标要视化”。在分层管理上,要发挥小组长的核心作用。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和动态调配,确保小组长的核心地位和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当教师发现有优秀的作品时,向各小组推荐点评,然后教师再总结性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变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小组内部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作用。小组内一般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核对检查→小结评价的程序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将学生的评价分为:A、B、C、D四个等级,没有及格不及格之分,这一方面避免打击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使他们能逐步的进步。当然,表现性评价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评分带有主观性、评估费时费力等。但是,在淡化分数的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表现性评价更加尊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它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和多方位地表现自己,因此,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性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它应成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评价方式。9[参考文献]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⑵陆宏、冯学斌主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⑶李再湘主编《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⑷郭林涛著“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构建”选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标题: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