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为纪念现代作家弗朗茨·卡夫卡120周年诞辰,一尊卡夫卡的青铜塑像于2003年12月5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落成。铜像高3.75米,出自捷克雕塑家雅罗斯拉夫·罗纳(JaroslavRona)之手。在雕像中,卡夫卡骑在一个高大的、行进中的无头男子肩上。罗纳说,他的创意得自卡夫卡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小说中写道:“我异常熟练地跳到我朋友的肩上,用两只拳头击他的背部,使他小跑起来。可是他还是有点儿不情愿地用脚踩地,有时甚至停了下来,于是我多次用靴子戳他的肚子,以使他更加振作起来。我成功了……”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变形记》•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他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德】安得特斯•布拉格是卡夫卡的故乡,他于1883年生于城中一个犹太商人家中。卡夫卡毕生以德语写作,但布拉格人并未因此减弱对他的认同。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创作的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均未在生前发表,可是却以神奇的力量虏获了世界无数读者的心,也让布拉格成为了卡夫卡迷的朝圣地。《寻访卡夫卡故居》苏浙生•布拉格最近又新建了卡夫卡博物馆。购票入内,还不准拍照。我以为必有珍贵的遗物之类,哪知除了少量图片、手稿及当年布拉格旧日风光资料片外,什么都没有,我微微有些失望。•不过,望着墙上卡夫卡那双忧郁而深邃的眼睛,默然中似也推测到了其中的原由。小职员卡夫卡活着时,默默无闻,从来没人注意过他。1924年贫病去世,才41岁。尽管上世纪50年代,他的声誉日隆,已被欧美文坛尊为现代文学大师,甚至与但丁、歌德、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但苏联与东欧文坛却一直将他视为西方腐朽文化的代表而批判之。一个本就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死后又遭到长期的漠视与排斥,还会保存多少遗物遗迹呢?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历史常常这样: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里,除了少数幸运者,人类的英华巨擘几乎都得遭灾罹难,贫寒困苦,命乖运蹇[jiǎn]……然而这些巨匠大师心不旁骛,执着创作,终究能以其不朽的作品,光耀史册,永被后人追忆。卡夫卡故居是一间红瓦蓝墙的小屋,墙上有Kafka的字样,现已改为卡夫卡书店了。屋内统共一间逼仄的小室,书架环壁而立。这屋子太小了,前后三步,左右五步,除了床桌,放不下任何家具!这屋子太矮了,矮到一伸手就触摸到了天花板!1916年到1917年,卡夫卡就蜷缩在这间压抑窄小的蜗居里写作。据说,那部神秘荒诞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形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我在故居内徘徊,拍照,又选购了几张印有卡夫卡头像的明信片、书签,才转身而出。门外,来自各国的游客正纷纷对着故居拍照,拍完了的便静静地凝视片刻,然后带着肃穆的神情走进小屋。我忽然想,这间蜗居与相邻的皇宫,其魅力是何等的不同:人们参观巍峨皇宫,只是去赞赏精美华丽的建筑,而朝拜这间陋室,则是来凭吊一颗忧郁与孤独的灵魂。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1、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2、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卡夫卡1、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原因之一)2、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两者皆可。•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节前夕。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火柴,谁要火柴。”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她又划了一根火柴。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相同——•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了人世•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不同——•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畏缩自卑•他尽管贫穷,但有强烈的自尊心,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他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他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不善沟通交流•骑桶者先是空想了一堆,要如何如何的说,甚至想到了圣经十诫。但到关键时刻,却说了很多废话,明显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卡夫卡《变形记》一天清晨,格里高尔醒后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饥饿的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时时萦绕着的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卡夫卡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
本文标题:骑桶者(升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0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