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昆虫研究法--6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2
第三节田间药效试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一、基本原则二、试验设计方法一、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度。试验设计应遵守下述基本原则:(一)试验必须设重复(二)运用局部控制(三)采用随机排列一、基本原则(一)试验必须设重复:在田间试验中,每个处理必须设置适当的重复。设置重复的作用:1.估计试验误差。试验误差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只能用同一处理几次重复间的评价指标的差异来估计。2.降低试验误差。适当的增加重复次数所得的平均值往往比单一处理的数据更为可信。(二)运用局部控制局部控制就是将试验地人为地划成几个大区(重复),每个大区都包含各处理,即控制每种处理只在每个重复中出现1次。运用局部控制能减少重复间的差异。(三)采用随机排列随机排列即指各种处理所在具体小区的位置采用随机排列。采用随机排列可以减少重复之内的差异。一、基本原则二、试验设计方法(一)对比法设计(二)随机区组设计(三)拉丁方设计(四)裂区设计(一)对比法设计对比法设计的特点:每隔两个试验处理小区设一对照区。图9-1对比法设计田间排列示意图1CK23CK41CK23CK4(一)对比法设计优点:每个试验处理小区都能与它相邻的对照区直接比较,能充分反映出处理效应,当处理数目较少,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时,这种设计的试验结果较准确。缺点:对照区较多,土地利用率低,在统计分析中,t检验只能比较各处理与其邻近对照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各处理间不能作直接比较。(二)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特点:每个重复(即区组)中只有一个对照区,对照和处理一起进行随机排列,各重复中的处理数目相同,各处理和对照在同一重复中只出现1次。如图所示,6种处理、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图9-2随机区组设计田间排列示意图34256CK162CK3514413CK265(二)随机区组设计优点:同一重复(区组)内各处理之间的水肥条件、病虫害及田间管理等引起的差异可因随机排列而减小。缺点:处理数目过多时,重复内小区间差异较大,局部控制有困难,而且田间布置、管理等容易出错。(三)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特点:处理数(包括对照在内)与重复数相等,每一重复中只有一个对照,每一横行或直行中,任一处理均只出现1次。标准方的第一直行和第一横行均为顺序排列,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横行、直行及处理进行随机排列。图9-3〈5×5〉的拉丁方ABCDEBAECDCDAEBDEBACECDBA(三)拉丁方设计优点:拉丁方设计由于从横行和直行两个方向实行局部控制,因而比随机区组设计具有更高的精确度。缺点:但其适应范围较小,当处理数目太少或太多时均不宜采用。(四)裂区设计裂区设计:复因子试验的一种设计形式,首先按次要因子的水平数将试验区划分成几个主区,随机排列次要因子的各水平,然后按主要因子的水平数将主区划分成几个裂区,随机排列主要因子各水平。(四)裂区设计裂区设计的特点:图9-4显示A因子(次要因子)为3个水平(主区)、B因子(主要因子)为4个水平(副区)的裂区设计图。图9-4裂区设计田间排列示意图A2A1A3B1B3B4B2B2B1B4B3B3B2B1B4第四节杀虫剂田间药效调查与评判一、取样方法二、评判指标三、调查时间四、防治效果计算一、取样方法取样是田间药效调查中最主要的问题。这是因为调查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首先取决于取样是否有代表性。通常采用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并不是随意取样,首先要了解被调查的害虫的田间分布型。最常见的分布型有下述三种:随机分布、奈曼分布、负二项分布。一、取样方法(一)随机分布随机分布型大体上是稀疏的均匀分布。如玉米地玉米螟的卵块。一、取样方法(二)奈曼分布是聚集分布的一种,昆虫在田间的分布呈核心状小集团。核心的分布是随机的,核心内的个体分布也是随机的,但比较浓集。棉田中棉铃虫的卵、幼虫等分布均属于这种分布型。一、取样方法(三)负二项分布是聚集分布的一种,即昆虫在田间疏密相间地分布着。种群分布呈极不均匀的嵌纹状。菜白蝶及小菜蛾幼虫在甘蓝等蔬菜上的分布是负二项分布。1.对角线样区式2.对角线样行式3.五点样区式4.五点样行式5.棋盘样区式6.棋盘样行式7.Z字型样行式8.分行取样式(一)随机分布对于随机分布型,采用5点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均可。(二)奈曼分布对于奈曼分布型应采用平行线取样法,或用“Z”字型取样法较为合适。(三)负二项分布对于负二项分布型,应采用平行线取样法,或用“Z字型取样法较为合适。二、评判指标杀虫剂药效评判指标,大致可分为两类:1.以害虫本身对药剂的反应来作为评判指标,如死亡率、虫口减退率;2.以害虫造成的为害、损失作为评判指标,如被害株数、钻孔数等。二、评判指标评判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害虫种类及其为害习性如用杀虫剂防治粘虫,在夏玉米上仅是一代幼虫为害,发生整齐,一般采用防治前调查虫口基数,防治后调查残存活虫数,以死亡率或校正死亡率来评判防治效果。(二)药剂种类及作用机制某些特异性害虫控制剂,如昆虫拒食剂、昆虫性诱剂等,其作用机理特殊,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杀死害虫,而是起某种行为干扰作用,因此不能以死亡率或虫口减退率等作为评判指标,而以害虫对作物的为害情况作为评判指标。三、调查时间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确定适当的调查次数,对于正确地反映药剂效果也很重要。调查时间与调查次数常因害虫种类不同、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异。如果以虫口减退率作为评判为指标,以防治棉蚜为例,一般情况下可于施药后1天、3天、7天各调查1次。对于-些作用机制比较特殊的杀虫剂,如用抗几丁质形成的灭幼脲防治粘虫,施药后3一6天才表现出最高防治效果,因此就应在施药后第3天、第6天各调查1次。四、防治效果计算表示杀虫剂田间药效通常用下述几种公式:(一)死亡率若在调查样点内能够准确地查明施药后的活虫数和死虫数,采用下述公式。设活虫数为L,死虫数为D,死亡率为M,M=D/(L+D)①存活率为SS=L/(L+D)=1-M②四、防治效果计算(二)虫口减退率如果在调查样点内,经施药后难以找到全部死去的虫尸,便不能采用①式。在这种情况下,应于施药前、后两次检查活虫数。设施药前的活虫数为L0,施药后一定时间的活虫数为L1,前后两次调查的活虫数之差(d)便是死虫数。d=L0-L1虫口减退率(R):R=d/L0=(L0-L1)/L0③将喷药前的查虫时间定为“0”时,喷药后经历“t”时,查得存活虫数。存活率:S(t)=L(t)/L(0)④四、防治效果计算(三)校正虫口减退率④式只能计算同一处理区的虫量变化,因而不能比较出药剂的真实防治效果,为此必须设不施药的对照区,分别计算出处理区和对照区的存活率。设对照区经历“t”时的存活率为S0,处理区经历“t”时的存活率为S1,则校正虫口减退率Rc可用下式计算:Rc=(S0-S1)/S0⑤四、防治效果计算四、防治效果计算从形式上看,⑤式与③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③式仅依据L0,L1两个调查数,而⑤式需要对照区和处理区的两次调查共4个调查数。
本文标题:昆虫研究法--6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0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