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爱国词人金戈铁马,铮铮傲骨,息影泉林,傲岸不屈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李煜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转含蓄,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豪放派为中国宋词流派。豪放为豪迈放纵,从北宋时期山川流水,大江东去的个人情感,到南宋时期的国仇家恨,民族大义。“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辛弃疾等极度愤怒辛弃疾(1140.5.18-1207.10.3),山东济南市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代表,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二人同为济南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现存词六百二十六首,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靖康耻公元1126不靖不康,平安康泰的年号,灭顶的耻辱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建南宋偏安一隅,何日方能收复失地救百姓于水火?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主降派,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孤立无援,被迫班师。遭人诬陷,被捕入狱。主战派,挥师北伐,灭完颜,大败金军。“谋反”罪名,长子、部将同被杀害。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精忠岳飞.《满江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道不出的遗憾1150年山东历城父亲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含恨而逝,祖父辛赞身在金营,心念故国收留落难义军将领,教辛弃疾武艺少年泪辛弃疾出生时,他正好赶上了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13年了。更加不幸的是,恰恰在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这一次战争的结果南宋虽然这次在战场上是明明占得了一些上风的,可是对金国原来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于是赶快见好就收。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额外还送上了一份大礼,那就是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师从名士刘瞻每日一首诗,一阕词与灵岩寺主持义端和尚投缘,一起探讨兵法,模拟行军布阵,非常投缘。爱国志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1160年祖父去世,辛弃疾21岁,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依靠和精神导师,这时候的辛弃疾已经锻炼出了勇敢、自信的品格。1161年,完颜亮60万大军南征百日灭宋,辛弃疾聚2000义士投奔耿京义军任掌印书记连夜追杀义端,追回盗印五十骑兵夜袭济州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率万人归南宋龙虎胆史书记载,完颜亮起兵南侵之后,从太行山之东到淮水之北,抗金起义也是风起云涌。起义军除了保护自己的乡里不受掠夺之外,还在金人的后方打游击战,并且配合南宋政府军进行狙击,积极收复失地。这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就是山东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起义军队伍,耿京和他的六、七个徒弟开始起义聚事,迅速发展到20多万人马,并且在梁山泊附近建立了根据地。此时22岁的辛弃疾也率领了几千弟兄,加入了耿京的队伍。当地有一个和尚义端因为喜谈兵法,辛弃疾就和他有过一些交往。这个义端和尚见抗金形势一派大好、各地都在纷纷起义,于是他也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辛弃疾投奔了耿京以后就劝说义端也入了伙。可是哪知道义端原来是个小人,有一天晚上,他竟然瞒着辛弃疾,自己偷走了官印去向金军领赏。耿京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辛弃疾对耿京说:“请耿将军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叛徒。如果杀不了义端,我愿受将军的处决。”征得了耿京的同意之后,辛弃疾骑上快马,朝着金兵大营的方向猛追。不久,果然追上了义端。义端见辛弃疾追来,就对他说:“耿京不过是一个起义的农民而已,咱们在他手下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倒不如拿着这官印到金兵那里去请赏,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听了这番话,辛弃疾大怒。他指着义端的鼻子说:“呸!你这个卖国贼!现在国家危亡,人民受苦,你不想着为国效忠,收复失地,却盼着自己升官发财。跟你这种败类还有什么好说的!”说罢,手起刀落,把义端杀了。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震朝野英雄豪气震惊朝野,令高宗三叹,得陆游赞赏“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簶lù,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襜:战袍。衣蔽前曰“襜”。娖(chuò):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年轻的时候,举旗起义,率领上万的人马;率领着身穿锦衣的骑兵渡江南下,士兵们晚上整理箭袋,早上用箭向敌人发动攻击.回忆起年轻时候的往事,就不禁感叹起现在的我来了,现在我老了,春风吹来了大地返青,可是却无法染青我白了的胡须,无法让我重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了,我只能把那些关于平定金国策略的万字论文,换成了邻居家怎么种树的书,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农民了。感伤无奈悲愤[zhègūtiān]鹧鸪天复国志主战抗金,献《美芹十论》《九议》符离集大败,宋孝宗心惊胆寒为官十三载,调任十四回,壮志难酬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豪杰叹四十二岁开始起起落落,二十年闲居。内心沉重而又矛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tuō)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可惜,次年再受弹劾,留下永久的遗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秋天,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持剑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享年68岁。英雄憾1.辛词综合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2.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稼轩体3.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4.他还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意气相投,又惺惺相惜。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醉里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梦,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呢?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于是……梦回吹角联营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塞外战歌。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世说新语》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用典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可怜白发生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早生华发---苏轼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结构奇特巧妙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
本文标题:【古】辛弃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0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