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1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成为关系学生在未来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极大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如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仅关注知识传授的“说明书”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去学,连教师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成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就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主体教育”旨在通过创设民主、和谐、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以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为中介,在学生意识的深处唤起或激发起对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世界的渴望,并由此规范他们自己行为的方式。因此主体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并自由地做出选择和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积极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它是一种面向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价值观。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科学设计任务,创设求学情境传统的“说明书”式教育表面上看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学后往往对知识不会活用,学习效果较差。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有关知识的教学应融于具体的,有意义的“任务”中。同时考虑到他们社会生活经验还很少,任务的设计还应贴近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力求使整个教学活动在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开展。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和“主题探究学习”的原因。象《文字修饰》(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册)一课,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在WPS2000中对已输入的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加粗、下划线、倾斜、上色以及阴影字、勾边字等特殊字体效果修饰的操作,教学时老师可先出示如下的两首内容相同却格式不同的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作品,谈自己的感受,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渗透本课任务。同时利用古诗的结构巧妙地结合正文、标题、朝代、作者、注释的修饰对本课的总任务进行科学地分解。作品又取自学生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可避免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也会促使学生对再创造乐此不疲,杜绝了单纯讲菜单,学功能所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合理地设计任务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因此能有效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二、积极组织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现代心理学证明:教师将学生按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以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能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而集体的智慧往往能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从而完善或深化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种学习形式也让学生对在未来社会中如何与人沟通、合作进行先期尝试。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花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摘自语文课本江江畔畔独独步步寻寻花花唐杜甫黄花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摘自语文课本2如上例,教师在演示了字体的修饰后,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尝试,再在组内边议边做边归纳操作步骤。由于学生经历了一个“看→试→议→验”的过程,对问题有了充分感知,因此他们都十分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样得出有关“选定→修饰→撤销”这一操作步骤的。至于自己在操作时是怎样考虑的,犯了什么错误,后来又是怎样处理、修改的,在组员的互相提醒下也能一一道来,为下一步的迁移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说学生在这种不断地交流、合作、竞争中,思维愈加活跃,批判精神得到发展,更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探究问题。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随时察看学生的任务进行情况,注意倾听学生的交谈,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去思索隐藏在操作之后的策略与方法,使活动走向深入。当发现临时出现的问题,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及时形成师生、生生互动。此外还要注意在进行传统的交流时,要适当开展电子化交流。因为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保障合作学习的实效,现在因特网上有很多免费或共享软件(如来一贴、蓝雨聊天室倚天版、freeicq等)可供我们设置基于局域网的论坛、聊天室、电子投票系统或在局域网内发送消息。结合实际进行选取后,它们可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交流不再局限于本组内,又避免了学生离开座位讨论可能会带来纪律上的失控,同时实时交流的特点还能使信息量大增。而电子投票系统+IP锁定技术可以使教师方便地了解到学生对教师、对自我的评价。实践证明:在网络中交流,学生从羞涩变得畅所欲言,逐渐形成“怕说→爱说→会说”的过程。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不能总是“滞后”,要有“前瞻”意识,落实到我们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不但掌握相关技术,还要形成主体意识。与此同时,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打字速度)也会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同步提高。三、有机开展迁移,发展自学能力只有学生感受到他有能力取得学习的成功,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一直延续下去,课堂才会真正动起来,新课程中也把“帮助学生成功”作为一条重要理念。但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不少教师对此有些不知所措,其实软件学习的“二八”定律(一般人用80%的时间运用软件中20%的功能)揭示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无需面面俱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学校的主人”这是“主体教育”的一条重要思想,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植物去“培育”,当作动物去“训练”。应相信他们,要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教的着力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掌握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而又终身受益的内容上。然后抓住软件操作上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多实践,从而“无师自通”,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又如《文字修饰》一课,不论是字体、字号的修饰,还是格式栏中的加粗、下划线等修饰,其操作步骤都有惊人的一致性。对此教师不宜采取“一讲到底”,“平均用力”的教学策略,而应选择其中一点,在引导学生弄懂弄通之后,让他们将归纳出的方法大胆运用到新知中去,通过探索、尝试,检验原方法是否有效。如在学生掌握字体修饰的方法后,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修饰字体的方法修饰字号。如有问题,通过小组内的互帮互学解决。学生尝试后,再比较字体与字号修饰方法的异同,进一步明确计算机文字修饰的一般步骤——选定→操作→撤销。最后再让每个学生独立运用此方法探究加粗、下划线等操作,检验全体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大胆猜想、判断,将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使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同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坚实的依托。四、灵活使用“帮助”,拓展提升空间未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当遇到学习障碍时,利用既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探究,向别人请教或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等学习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但面对未来信息化的生活环境,“在线学习”也是我们学科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的本领之一。应用软件中的“帮助”正好为我们3提供了这样一个尝试机会,它具有反映准确,时效性强(可随时查阅),检索方便,查询层次广(甚至可向软件研发中心或代理经销商查询)等特点。通过查询帮助还可增加学生对软件的整体认识,使软件的使用朝个性化方向发展。在介绍《文字修饰》一课有关阴影字,勾边字等特殊字体效果的修饰时,教师就可先示范运用系统提供的“在线帮助”来指导学习一种特殊文字效果的修饰,再让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特殊字体的修饰。学生通过“在线帮助”打开相应的操作步骤介绍,根据相关介绍一步一步地探究,由于学生有前面的知识做基础,这就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初步的成功将激励他们今后继续尝试运用该学习方法去探索软件中的未知功能。当然,仅这几分钟的使用,还不足以使全体学生都对“帮助”感兴趣和形成熟练地使用“帮助”的能力,但这真实的学习情境的确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从而为其个人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成功激发是改变目前某些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途径,以上四点中,科学地设计任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基础;组织好学生的交流、合作关系到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是成功的关键;利用迁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的目标;利用“帮助”拓展学习空间则是学生对常规学习的一种超越。当然,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激励性评价等,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道来了。参考资料:《“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辨析》肖川《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郭华张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育”初探》费美娟《任务的教学设计》吕品
本文标题: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