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港区)2014.04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原区教研室李志华邮箱:lizhihua691027@163.com一、怎样写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二、三、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四、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框架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设计。即设想、计划、预谋、策划。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学生和教材所做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设计。不同于教学实录等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事先预设)教学实录(事后记录)教学设计说明(设计过程中的意图与目的)教学案例评析(课中或课后的思考与评价)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四下“简单的小数加法”片断展示)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法,那么,整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呢?出示2道题。25+12=48+9=指导语:请大家一边做,一边思考: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之后反馈并回答上面的问题。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低位加起;③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2.引入新课引入: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研究简单的小数加法。(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法。)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下略)教学实录(四下“生活中的小数”片断展示)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去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你们找到了吗?生齐:找到了!师: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向大家汇报。(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生1:我在超市买了一包饼干,用了2.50元。生2:我在电视里看到知识比赛中,一个参赛者的总分是98.50分。生3:我的身高是1.36米。生4:我跑50米用的时间是10.03秒。生5:我家的住房面积是120.5平方米。生6:我发现自动铅笔用的笔芯有的是0.5毫米,有的是0.7毫米。生7:我昨天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最高温度是28.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进行分类板书)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收集到了这么多小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有很多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二、共同交流,认识含义(下略)教学设计说明(二上“可能性”片断展示)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教学案例与评析(六上“圆的周长复习”)案例简介案例描述案例评析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教学内容的顺向设计,顺向思考往往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另一种是逆向设计。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换为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就是逆向设计。换句话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就是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回答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知道学生学到了那个程度”的问题。两种思路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第一步制定目标设计评价第二步设计活动第三步怎样撰写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二、基于课标学习目标基于教材第一步:制定学习目标基于学情叙写目标为什要基于课标?为什么要细化课标?首先: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总体期望,是由课时目标逐步达成的。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其次:学段目标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指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宽泛的学习内容,但很多行为动词是隐性的,名词也比较含糊,不好把握。三种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怎样细化课标?基于课标A:选择内容标准B:寻找标准中的关键词C:分解关键词怎样细化目标A:选择内容标准摘录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怎样细化目标B:寻找标准中的关键词一条内容标准通常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关键词:行为动词、核心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怎样细化目标分析课标,明确学习结果C:分解关键词分解关键动词表示学习结果的关键动词“能”和“运用”表示学习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分解核心名词“熟练地”、“与他人交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减法”其它核心词怎样细化目标前测分析学情教师的经验基于学情我们可以在平时作业中,渗透一些前测的题目。如二下学完除法的意义后的练习,为下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做铺垫,实际上就是前测。前测1.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说明为什么这样做。1.30×20=600(平方厘米)即:底×邻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0%)2.30×12=360(平方厘米)即: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0%)3.(30+20)×2=100(平方厘米)即: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生成的资源“结果不一样”成了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更高效,教师又提出两个问题:1.怎样让大家明白你们支持的猜想是正确的?2.怎样反驳另一种猜想?同时教师还准备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具:四边形框架、平行四边形纸片。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思考,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去观察、猜想、验证,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并且还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反思自己的方法。前测挑学生的典型代表,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及那些思维相异的学生,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会想到,这种学生我们要了解他们。还是这节课,还是这个老师,换了一所学校讲,在对学生进行前测后,发现基本上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出现邻边相乘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用上面的设计肯定不行了,这时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讲明为什么要用底乘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要前测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正我们的教学策略,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难点。前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前测的重要性,前测可以很好地分析学情,基于学生去教学。同样的课,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虽然目标的内容一样,但目标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所设置达成目标的活动也不一样。前测就是帮我们准确的了解学生现在在哪里,是制定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而且方法多样,但以数手指、画图、用小棒摆等直观方法居多,还有部分学生会用“破十法”、“相加算减”、“借助十几减10来推算十几减9”、“连续减”等方法来解决,说明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速度很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方法的差异体现出学生的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脱离借助直观算出结果,形成抽象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先前的方法多样,程度不一,要借助学生多样的方法,经过与他人交流自己算法的过程,经过交流进行对比,积累活动经验,发现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前测基于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向特定的课程目标,一年级上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并学会了利用相关的知识解决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生活中求剩余的现象很多,需要用到更大的数来解决,那么20以内的退位减就是学生学习的需求;牢固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是小学阶段计算的核心,而退位减是小学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的起始课,是基础中的基础,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基于教材基于教材基于教材叙写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的观察和学具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15-9”的口算方法。2.通过口算“15-9”,对比各种口算方法,会选择优化的方法正确口算“十几减9”。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能正确运用“十几减9”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叙写目标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学生不是教师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清晰规范的目标要求教学设计的目标一般3~5条,每条至多3句;目标叙写要规范,按三维陈述,类似的表达方式如: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1.会数1000以内的数。2.通过估计,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良好的数感。3.通过主题情境的欣赏,引导学生对座位进行估计,同时引导学生对100和10000比较,并谈感受,从而积累对较大数的感性经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判断叙写学习目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之外,还有很多,如:课堂问答、与学生的谈话、作业展示、课堂检测、课堂总结、学生争辩、实验记录单、前置作业、课后练习和日志等等。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反应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口头问题、档案袋评价第二步:设计评价任务课堂评价自然情境中的观察自然情境中的交流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提问课堂练习期末考试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15-9的方法。任务2:回答提问:“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算得又对又快?”,选择又对又快的方法口算“13-9”。完成做一做第2题和11页第2题。任务3:完成2道检测题,至少编1道用十几减9解决生活中的题。第二步:设计评价任务1.通过小组的观察和学具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15-9”的口算方法。2.通过口算“15-9”,对比各种口算方法,会选择优化的方法正确口算“十几减9”。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能正确运用“十几减9”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任务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任务2.向同桌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在练习本上写出字母公式。任务3.对同学的板演情况做出正误评价,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话向同伴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2.通过观察转化后的图形,正确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字母表示。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与例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第二步:设计评价任务课内作业我国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也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其中的教学建议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活动情境性和学习的合作性等方面进行了突出的要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要体现合作学习第三步: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镶嵌在活动中。教学活动第四步:教学设计的完成与呈现样例结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结构三、其一,教学速度的问题其二,分析课标还有困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四、教师要能够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学生、评价与教学活动。结束语在课堂上,每一次启迪生命的道德之旅,都要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怎样优化学习过程;(3)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即怎样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三者一致是原则,望大家每节课都要叩问自己并回答好这三句话。三种情况:一对一的关系是指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目标和标准的对应明显可见。一对多关系即一条内容标准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而多对一关系则是多条内容标准可合并一条目标实现。依据上述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有三种:替代、拆解、组合。如:一对一的替代策略:“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学到加法的意义时就可用“加法”替代“整数四则”。一对多拆解策略:“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2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加法和减法,加法
本文标题: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港区)2014.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3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