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文学原理第一章知识树
《文学原理》第一章知识树文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本质论)【注:文学的本质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在社会结构中,文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一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人们审美的产物,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具有审美的特性。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次,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运用语言表现生活,塑造形象,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次,文学是人类与世界双向活动的产物,人类运用文学来反映、认识、把握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注意“掌握”的意思)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含义(略)、性质:①由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文学社会意识形态性:①社会生活的反映②两个倾向性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结构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分政治性上层建筑(政体、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思想性上层建筑(哲学、宗教、道德、艺术),文学属于后者中的艺术之类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复杂一面:①隐蔽性②并非所有的作家都有自觉的意识形态表现意识文学的审美性(把文学与其他意识根本区别开来)形象性:艺术的外在标志【情境性:以情境表现生活。情感性和虚拟性都统一于“以情境表现生活”之中】a.凡在艺术中出现,饱含艺术情感的感性形式都是艺术形象b.文学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整个感官和心灵c.文学的形象性具有普遍性(抒情诗也有形象)情感性:艺术的内在标志【情理交融性】a.从创作过程看,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b.从艺术作品内容看,各种艺术及其作品内容都离不开情感:①艺术反映生活就必然反映生活中的情感②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必然渗透于客体内容中c.从艺术接受看,艺术效果的产生通过情感感染实现虚拟性:【虚拟与真实交融性】a.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非照搬,即使照搬,语言的运用也使之带有虚构色彩b.文学本身离不开想象和虚构c.假定性(承认作品中的人为设定)d.并不否认文学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文学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辩证统一(前者是普遍性质,后者是特殊性质)目的:文学既是功利的(意识形态性决定),又是无功利的(审美性决定,表现于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过程之中)方式: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审美性),又是概念-推理的(意识形态性,人的理性认识)【概念-推理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点作用】态度:文学既是评价的(审美评价,直接的),又是认识的(意识形态性,间接的)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艺术门类按不同标准的划分方式:需要牢记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四类艺术及其具体艺术门类的归属关系,不止一次考到,且下面的讲解都是根据这种划分方式展开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因为:①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②语言决定了文学特点③文学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出来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特点形象的间接性(两层含义、论述题)形象不直接作用于感官,为人直接感受到形象的模糊性、多义性(这里是就“语言”侧重谈)文学形象间接性的长处:①可以表达感官直接性不强的形象,如主观情感等②有利于读者发挥想象,参与形象再创造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语言是心灵的直接现实,心灵广阔,语言亦然(心灵性)语言是一种不受物质条件限制的人为符号(非物质性)语言的心灵性和非物质性使文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表现主客观世界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直接作用于心灵,而人的内心活动又往往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语言作为材料)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语言是对生活的凝集与反映→人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人能用语言描述生活→人能用语言描述不存在的虚构的生活语言表现生活不等于语言创造生活,语言与生活形态上同一,实质上不同一(同构不同质)语言如何表现生活、构建形象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语言也有具体特殊性的一面,文学语言是将这种特殊性放大、突出,“语词序列”语言的线性排列与形象的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决:在线性的语言和空间的形象之间存在“人”这一中介。人具有转换能力,可以把空间中的形象从整体空间并列转换成部分、层次的时间上的承续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从语言到形象要经过一个二度转换的过程,在文学形象中,语言变为构成形象的材料,语言彼时已不再具有独立性。【这一点可结合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文学形象内部结构之语言层的语词的语境义来理解和比较P64】文学的本质概括(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文学是蕴藉于话语形式中的审美的意识形态。三、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的论述:理论掌握、实践掌握和艺术掌握。【注:与童庆炳教材上说法不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直观”“表象”理论掌握与实践掌握的区别:改不改变实在的世界理论掌握与艺术掌握的区别:前者涉及内在本质、规律,采用抽象思维,后者涉及外部形态,更为具体艺术掌握与实践掌握的区别:①艺术掌握只涉及世界的外部形态,实践掌握不仅涉及外部形态,还涉及世界的物质实在②艺术掌握世界外在形态的虚幻变化,实践掌握其实际变化文学掌握是艺术掌握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文学→心灵的转换(需要心灵的整体活跃,充分发挥人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四、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本质决定了文学的社会作用)中外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文学社会功能的核心,最重要最独特的价值文学审美愉悦功能来自它所创造的艺术美描写生活中的“丑”也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文艺的娱乐性和非艺术的娱乐性的区别: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真挚的情感蕴涵,审美快感不是一般的感官快适文学欣赏培养和塑造人的审美人格,促进全社会的发展文学的认识功能(包括对社会生活和对人自身的认识两方面)对民族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的把握对人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作品中人物的自我认同)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由作家和作品表现的生活决定)文学作品对人生和社会有所“发现”文学作品对人有思想启迪、情感熏陶的作用,但潜移默化文学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进而影响社会来发挥其社会作用文学潜在功能的实现应考察文学与读者之间的“中介环节”文学发挥社会作用的独特而曲折的途径:习惯→行动→社会
本文标题:文学原理第一章知识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4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