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华文化哲学篇麻尧宾期末论文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浅谈“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有感绪论:“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可见麻老师对儒学的研究之深,达到的境界之高。开学伊始,我有幸选上麻老师的中华文化哲学篇课程,可以说,上完这门课程之后,在我的生活、学习、思考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通过麻先生这一学期对“己学”的精彩讲解和对麻先生论文的剖析,我对对“己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想借此文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己学;儒学;自我;一己遍照麻先生在课堂上一直都围绕着己学和儒学的展开而来讨论了许多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并不知道儒学、己学和哲学的关系,但在麻先生的进一步解释中,我们便初步得到了答案。要探讨己学,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己学,己学的核心又是什么。“己学”简单的来讲就是为己之学,切己之学,是对自我及自我生存的关切,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很多事情“己学”都一一贯穿。其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二者在不同的路径上的发展最终却实现了殊途同归。当我们谈论到己学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儒学。因为“己学”和“儒学”有一定关联。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首先要说的是,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延续了近两千年。其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但是历史上的儒家存在各重一方,内圣外王不能圆融的问题。而己学提出的是“儒家之下就自我本体来做推广、展开、建立。其根本依据乃在儒家的为己精神,而其面向乃是现代人伦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诸多问题的解所谓‘己学’,就是‘切己之学,行而上学’,‘关切自我及自我生存’。”这种思想步进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而且让现代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其更具生活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学期对“己学”的学习和对麻先生论文的研读,我认为在麻先生所创建的“己学”理论中,“一己遍照”对我映象最为深刻,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一己遍照”和自己的一些感受。首先我们还是得先探讨一下什么是“一己遍照”。它是“一本万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它更加周密的演绎。用麻先生的话来说,整个“己学”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其中的“己”就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终极本根之体,生发出来一个条分性种子存在,于是就有分殊的、无数的、各有分别的个体自我存在。“照”就是生生不已的展开,它又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显现性格照”,一个是“关联性格照”,就是说每个个体自我一方面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生命的有机的彰显,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优劣势都将展露无遗;另外一方面,我们每个自我的个体又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还存在于群体的网络当中。“遍”就是指无时不在和无所不在,而对于“一”字,可以用“太极无名”来加以理解,即一种无可名状、神秘莫测的宇宙的本根之体。这些都与我们和身边的人与物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影响。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己”,是我们自己,而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宇宙,非常的庞大深奥,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任何一个自我本体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结构,也就是无数个自我本体的集合。有言“牵一发而动全身”,吾不妨将它来做一个改造:“牵一结而动全身”,此结乃“自我本体”。好比每台计算机只是整个网络的一个端口或节点;人类社会构架中的一员又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网结;而地球亦只是浩瀚宇宙当中的一个小节。诸多“节点”皆为一自我本体。而拓展到宇宙我们也莫不可以说整个宇宙亦一个自我、一个本体,此种辽阔、莫大无外、莫小无内的存在,如从细胞拓展至银河系,皆为群体结构,吾人作为个体,亦为一个群体结构。对于“己学”的核心来说还是前文提到的认识自我,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自我可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言诸个体皆自我之本体,且皆在做生生不已地展开。其表现形式多样:自我欲望显现、自我情感显现、自我意念落定、自我肉体存在等,这些无不是自我之呈现,其枢纽皆是“自我”。而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努力的去追问,追问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处,我们最终又将归往何处,是永生还是灭忙,这些问题无不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我们就犹如在森林中迷失方向的旅行者,不知去往何处,但我们却从未停止过追问,去真正的认识自我。并且人认识自我,不仅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而且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在自己身上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比如说人的欲望,这就是人本身及其特性和功能的起源问题。二关于人欲这个问题,在人作为一个类的自我认识当中,始终占有突出的地位。事物的由来以及事物的性质的由来,人的由来及人的性质的由来在各个名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意识中以及后来形成的人的思辨中都有关于人自我的解释。而些解释甚至支配者很多哲学家的哲学思辨。而且人是可塑的,并且越是往后发展,越是意识到自己的可塑性。因此人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人为何存在,已经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说是如何存在。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人才能更好地去塑造自我,是自己更好的存在下去。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认识自我呢,《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我看来每日都做到自我反省,去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逐渐地来完善自我,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自我,由句子中可看出“吾日三省吾身”首先就谈及自我这个本体,而其后他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多体现自我呈现,自我情感抒发。但是宇宙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一个自我的本体,而这任何一个自我在做生生不已展开的过程之中,会由自我的本体而带来无限的力量,但同时又永远无法突破由自我的力量所造成的躯壳。而这样的一种自我的性格就会形成“自我坎限”。正如《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说的那样对于任何一个宇宙个体和标准而言,几乎不可能完全是相符合的。人的本性也不可能完全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就必须要战胜自己,克服自己,以践行礼。这就是自我坎限。这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主张的“人必须节制,达到一定平衡,才能获得快乐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但是孔子的目标和他是不同的,孔子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快乐,他的追求是一个“天下归仁焉”的社会。但是要达到“天下归仁焉”的社会境界,不是某一个践行“礼”就能实现。这里,就显示出了个体力量的渺小。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最终也未能实现,这便是另外一种“自我坎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寻找一种平衡来正确的认识自我。总之“己学”是一门积极的入世哲学,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这我非常感谢麻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作为一名工科男对文学知识接触机会本来就不是很多,但是在大学生活中还能听到这么有用的知识,真的感觉到非常幸运,我相信这这些知识对我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课上也曾听说麻老师为了尽量让学生听懂避开了很多哲学专业术语,真的很开心能遇到这么尽职尽责的老师,祝老师的课讲得越来越好,身体健康,所有事情一帆风顺!参考文献:【1】麻尧宾,《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麻尧宾,《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1998【4】百度词条、百度贴吧以及微信文章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哲学篇麻尧宾期末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7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