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课程作业题目为己者,务求因心以会道学生姓名姚家伟课程中华文化哲学篇学号2015141094152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为己者,因心以会道——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学号:2015141094152学生:姚家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己学”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特别是儒家所强调之“为己之学”。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其重分辨、重分析、重理性。学生能力有限,在通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后仅对“为己之学”有些许浅薄的理解,借此机会呈于先生,恭请先生加以斧正。关键词:己学新儒学学派为己之学生命哲学近来恰好在读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一书,有颇多感触而又不知其源头,亦不懂如何申发,借麻尧宾先生课业论文之际,有幸拜读先生所创立之己学,对为己之学与君子之道有了些许理解,实在不吐不快。“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语出《论语》,查《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熹在《四书集注》并没有自己解释这句话,而是引用程子的解释:“为己,欲得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程子并进而言之:“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宋儒的理学强调的是个人的人生修养,所以程朱肯定“为己之学”,否定“为人之学”,认为求学的目的首在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而不是为了取用于人,夸饰于人。其实早在荀子那里,这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问题已被说成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问题,其评判高下若此!学生则认为,所谓“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不仅可以理解为我中华民族上古贤者与“礼崩乐坏”之后追名逐利的学者,亦可以解做神农遂人氏、亚里士多德之类因心会道,心怀天下探求大道的学者与当今追名逐利之辈,甚至于政治之外用之道。需知“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回天”。天生人,自然有其道理,想必不会是让人无休止索取,有取而有回,方和天地大道。学生此前一直不解,人这一物种天生灵长,万物之首,何至于对此方天地全无贡献!然则通读先生文章之后,方才明白:人之所以为灵长,在于其天生道心道体,可以将世界的规则秩序加以体现,集大成者即为圣贤。圣贤者当担负教化世人的重任,我将此重任归于“为己之学”想必先生也是同意的。为己之学,在于提高自身修养,因心会道而显于外,以成全教化世人。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看啊,孔夫子他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修养,而后影响他人,从而实现大同。“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最初的不同就是从学习的目的开始产生的,至于其造成“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差异,不过是目的不同所衍生的结果而已。那么为学的目的何在?还要从孔圣的遗泽中加以探求。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孔子首先就否定了“学致于谷”的观点,但还是没有直截了当的讲出“学”的目的所在。既然“学不致于谷”,那“学”到底有何作用,有何目的呢?他的学生子夏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是“学以致道”。所谓“道”者,不外乎“天道”、“人道”。上参“天道”,若有所得;下适“人道”,怡然自得。由先生“殊相”“共相”说法,人对“天道”的探求范围局限于对“人道”的理解纵深,人对人生的自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对天地的探索休戚与共。君不见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不是一直压着西方一头?也是直到近代功利之学占了上风,我中华学者对于“道”的追求之心已经低迷到了一个极点,才会被西方反超。纵然此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实在是学生心底真诚之言,如有不当还请先生解惑。先生之“己学”讲“为己之学”、“一己遍照”,在学生看来,正是对“道”的重新追求。如能携此赤子之心,唤醒天下人为己而学之心,当为大功德。近千年以来众生“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积攒了千年的功利之心何其庞杂。想先生净有如此大毅力大决心加入“古之学者”行列,不得不令学生拜服。先生的“己学”是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可以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弃的本体构造。这其中的理、心、物便主要是程朱理学的理本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和龙川心水的物本论。想必在先生看来,此三位学者当为“古之学者”的代表人物,其为己而学。古有朱子言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阳明言心: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龙川心水言物:度外之功,岂可以论说而致;百世之法,岂可以辏何而行乎!天下,大物也,须是自家气力可以干得动,挟得转,则天下之力无非吾之智力,形同趋而势同利,虽异类可使不约而从也。若只欲安坐而感动之,向来诸君子固已失之偏矣;今欲斩钉而发施之,后来诸君子无乃又失之碎乎!今有麻尧宾先生重提为己之学,创立“己学”。二者或可互称“道友”,大道挚友也。唯一的不同,便是现今的“己学”或许推广开来会有些许顾及:而今“政治挂帅,名利当头”,人心远不如古时候纯粹,于是对于“为己之学”的推广,在我想来先生应是有后顾之忧的。但我说,没有后顾之忧的事情,做不大,做不新,做不好。做事的时候如果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说明做的事情没有撬动陈旧的价值系统,没有触及保守的既得利益,没有找到有力的突破因素。这样的事情,值得去做吗?因此,重重忧虑,恰是我们探求的意义所在。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先生苦心所创之“己学”对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己之学”的“德性主义价值导向”、“为学动机”、“思维方式”如能深人人心,则必然有助于提高民众的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学生非常感谢先生的教诲,让我明白了“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才是学问的最好方式,期盼今后的学习中能获得先生的更多指引。[参考文献][1]麻尧宾,《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麻尧宾,《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余秋雨,《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一版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7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