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临床免疫第一节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使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等。超敏反应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和孢子、动物皮毛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1.致敏阶段2.发敏阶段(二)特点•1、症状发生快、消退也快,症状可出现在局部,也可发生在全省。•2、通常只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引起组织损伤。•3、参与的抗体为IgE,参与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补体参加。•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三)常见疾病•1、过敏性疾病(1)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3、消化道过敏反应•4、皮肤过敏反应(四)防治原则•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1)询问病史(2)皮肤试验•2、脱敏治疗(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3、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细胞破坏,故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抗原: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抗体:IgG、IgM激活途径: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二)特点•1、导致靶细胞溶解•2、参与的抗体为IgG、IgM,参与的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补体参加。(三)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Ⅲ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IgG、IgM、IgA),相应抗体与进入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免疫复合物未能及时清除,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损伤,故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症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1)过敏毒素作用(2)趋化作用(3)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二)特点•1、有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引起•2、参与的抗体是IgG、IgM、IgA,参与的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有补体参加。(三)常见疾病•1、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2、血清病•3、类风湿性关节炎•4、局部免疫复合物病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属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没有抗体和补体参与,所指的组织损伤是以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由于该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比Ⅰ、Ⅱ、Ⅲ型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故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T细胞致敏•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二)特点•1、发生缓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由致敏T细胞介导,无需抗体或补体参与,属于细胞免疫应答、•3、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4、大多无个体差异。(三)常见疾病•1、传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3、移植排斥反应Ⅰ、Ⅱ、Ⅲ、Ⅳ超敏反应比较Ⅰ、Ⅱ、Ⅲ、Ⅳ超敏反应比较作业:课后习题认真阅读第四章
本文标题:第四章临床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8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