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试题部分)
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考历史(河北专用)A组2014—2018年河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1.(2018河北,15,2分)下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张毕业证影印件。图中框定的四次信息中,不具有这一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答案C本题为2018年河北中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中最为典型的选择题:对“图片”进行分析,从中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据所学可知,①符合“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伟人的崇拜,不符合题意;②中“最高指示”也符合“文革”期间的时代特征;“革命委员会”是“文革”时期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④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③中的内容属于对学生性别、年龄、籍贯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并不能体现“文革”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2.(2016河北,14,2分,★)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①B.②C.③D.④答案C根据图注,仔细观察图片,联系所学进行分析: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净产值比重应是最大的,占80%多,工业应只占10%多,故可确定折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农业、工业净产值比重的变化。中国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在1949年应该是最低的;再结合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史实以及图中1949年和1957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变化,可判断折线③反映的是重工业净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折线④则代表了轻工业净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的发展趋势解题技巧折线图选择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根据折线走向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考生往往因不能掌握合理的解题技巧而丢分,下面就向大家介绍这种题型简单有效的解题技巧:“两看”,即看清折线图的名称(什么时期、什么领域的什么成就)、折线的走向(各条折线的图例说明、折线的起点和走向特点);“两注意”,即注意坐标的横向(一般为年代)、纵向(一般为数值或百分比);“两结合”,即结合题干中的具体提问(需要回答的内容)、准确的分析,最后作出正确选择。3.(2016河北,21,3分)下列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印制的爱国题材的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对其反映的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答案B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可知①出现于1950—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由“九一八”“勿忘国耻”可知②出现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公私合营”可知③出现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由清朝龙旗可知④出现于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之前。据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B。考查点中国20世纪初期到中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解题关键排序题是河北中考文综试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最先发生”和“最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图片类排序题则要注意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往往是文字提示等),然后根据所学进行正确排列即可。4.(2014河北,20,3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应是 ()A.斯大林模式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答案D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排除A,“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失误,所以B和C应排除。评析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大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本题提示我们在复习时,决不能认为某些知识点属于“冰点”,中考就一定不考,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识记与理解。B组2014—2018年全国中考题组考点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2018河南,10,1分)在这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随后新中国 ()A.实施了“一五”计划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C.制定了“863”计划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答案A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背景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指抗美援朝。1953年,国家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A项符合题意;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B项;198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排除C项;科技强军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2.(2018福建,17,2分)“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作用答案A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说明当时进行“公私合营”已得到大部分资本家的认同,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材料所述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3.(2018广东,14,3分)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答案C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3年”,从而判断出是“一五”计划开始时。“不是要冒进”强调稳步发展,“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强调协调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4.(2018新疆乌鲁木齐,7,2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同新中国成立初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从行业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 ()A.前者集中在轻工业,后者集中在重工业B.前者总体比较落后,后者取得了巨大成就C.前者受到列强挤压,后者得到苏联帮助D.前者多在沿海沿江,后者形成东北工业基地答案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A、B、C、D四项都为两者的区别,但题干强调“从行业上来看”,故A项正确。5.(2018北京,18,1.5分)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进行土地改革B.实行三大改造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识读图片信息可知,到195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同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密切相关。故选B。6.(2017河南,8,1分)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答案B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煤炭、石油、电力、军工、机械工业、钢铁等重工业项目占据绝对优势。故选B。7.(2017贵州贵阳,16,2分)列宁宣称,“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础,那就是大工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B.加快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联系所学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与题意无关;加快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举措之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A、B、C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正确答案选择D。8.(2017湖北黄冈,18,2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A.推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答案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五’计划期间”“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故A项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在经济建设上贯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故B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9.(2017江西,6,2分)对下表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1952年对比情况表A.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B.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于农产品产量增长率C.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项目年份和增长率原煤(万吨)钢(万吨)布(亿米)粮(万吨)1952年664913538.3163921957年1300053550.519505增长率(%)962963219答案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最后一行的“增长率”可以确定A说法正确;由原煤、钢、布的增长率高于粮食的增长率,可知B说法正确;结合表格标题可知,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可知D说法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方法指导解答表格型选择题首先要注意数字的变化(增大或减小);其次要注意从表格标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年份、领域等);最后分析选项即可。10.(2016陕西,17,2分,★)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增长速度比重变化行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1953年农轻重比例(%)1957年农轻重比例(%)农业4.552.843.5轻工业12.829.629.2重工业25.417.627.3答案B从“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可以看出,农业在1953—1957年间平均增长速度相对缓慢,①正确。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③④正确。1953—1957年间并未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②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B。考查点“一五”计划的成就解题技巧此题为表格型选择题,是河北中考文综试卷常见的题型。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三看”,即看表名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看表格中的项目;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四注意”,即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11.(2014山西,7,2分)下边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试题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8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