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题
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题班级:姓名:座号:本卷共100分,选择题60分,材料题40分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2、“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B.实行什伍连坐制C.奖励耕织D.颁行秦律3、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4、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5、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6、(2013·临沂高二检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8、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10、(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2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1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1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1861年改革对俄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主要表现在()①扩大了国内市场②农奴的解放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③大量“赎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④农奴获得小块土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在其他方面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人民政权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无财产限制C.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D.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15、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16、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17、下图中的宣言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18、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③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④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3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19、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20、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21、下列关于倒幕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倒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②倒幕的形式是武装夺权③倒幕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④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2、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明治政府()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23、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24、“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25、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2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4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2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2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戊戌变法哪方面的意义()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29、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求让更对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30、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二、材料题(共40分)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引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请回答:(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2分)(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4分)5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有何积极作用?(3分)(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3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3分)(3)这一事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结合这一事件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634、(11分)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金额(日圆)利率武士(1874-1876年)16,565,0008%[来]大名(1877年)31,412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8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