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梳理
生活与哲学考考点点一一、、生生活活智智慧慧与与时时代代精精神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与时代精神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由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4、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把物质归结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2、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鬼神等。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考考点点二二、、探探索索世世界界与与追追求求真真理理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如承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承认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二、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了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的普遍性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3)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四、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而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五、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2)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5)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七、实践1、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具有客观物质性。意思指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九、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认识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等,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4、真理和谬误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十、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1)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的无限性由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考考点点三三、、思思想想方方法法与与创创新新意意识识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2)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9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