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兽医学彭代国13996100158中兽医学概念中兽医学,即中国传统兽医学(TraditionalChineseVeterinaryMedicine),由中华民族所独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为中国畜牧业发展和世界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中国,以示区别。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Theconceptionoftheorganismasawhole:动物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Diagnosisandtreatment: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关系,最后得出证型;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的过程。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阴阳五行自殷周形成后,广泛用于天文、历算、农业、医学等自然科学。《内经》将其系统地用于医学,作为一种说理工具,是祖国医学和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关系)2、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在对立统一前提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对平衡)4、阴阳相互变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五行学说一、基本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相互关系(一)相生:意即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水土金木火五行的相互关系(二)相克:意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或制约作用木火金土水五行的相互关系(三)相乘:相乘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异常反应。“相克太过谓之乘”,顺序及方向与相克一致。(四)相侮:相侮指恃强凌弱,以下犯上,即“反克”。顺序及方向与相乘和相克相反成因:a.所胜方过强b.所不胜方自身虚弱c.二者皆有如“木侮金”(木火刑金)。五脏间的疾病传变规律母病及子:疾病传变由母脏传与子脏,母虚所致,如水不涵木。子病犯母:疾病传变由子脏传与母脏,又叫子盗母气,多因子实所致,如心热传肝。相乘为病:相克太过,如肝郁脾虚之木郁乘土。相侮为病:如肝木亢盛致肺金虚弱,又叫木火刑金。五行用于疾病防治1、虚则补其母:用于母病及子或母子关系的虚证,如培土生金、益火补土、滋水涵木。2、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目赤肿痛清心火。3、抑强:主要用于相乘为病,抑制所不胜,使被克方易于恢复,如抑木培土。4、扶弱:主要用于相侮为病,如补土制水。抑强扶弱多同时应用,如佐金平木。脏腑(象)学说基本概念:脏,通藏,概指内脏,有贮藏之意;象,形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有诸内,必形其诸外”,中医脏腑是指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脏象学说: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心的功能特点1、心主血脉;指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功能。2、心藏神:指心主宰意识活动。3、心主汗:汗和血脉均由津液所化生,有汗血同源之说,《灵枢》“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4、心开窍于舌:临床上通过舌的变化诊断心的病变。5、心主动,心火宜降。肺的功能特点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气不宣则胸满,呼吸不畅;不肃降则肺气上逆而咳喘;水道异常,水液代谢障碍,聚成痰饮,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3、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4、肺开窍于鼻。5、肺气宜降,肺系宜清润,肺为矫脏。脾的功能特点1、脾主运化:包括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2、脾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外溢,故慢性出血多从脾治。3、脾主肌肉、四肢:4、脾开窍于口:5、脾气主升、脾恶湿。肝的功能特点1.肝主疏泄:即疏通、调畅气机的功能。与消化、情志、血行、气行、水液代谢及生殖有关。病理表现疏泄太过与不及。2.肝藏血:作用一是制约肝阳上亢,二是防止出血。3.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出现四肢麻木、屈伸不利、振颤或抽搐;蹄甲变薄、变软、变形、易碎。4.肝开窍于目肾的功能特点1.肾藏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凡此诸病多从肾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2.肾主水: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水液具有温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3.肾主纳气4.肾主命门火:命门火实为肾阳。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7.肾性封藏:肾精不能妄泄,外邪先不入肾。气血津液学说基本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具有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血是脉管中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与现代的相同。津液指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的内液,分泌物如胃液)其中清者为津,浊者为液,但不易截然分开,而津液并称。气气的来源: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精气和吸入的清气。)气的生成过程:先天之气与肾关系密切,清气由肺吸入,水谷精气靠脾的转化。但由于肾的先天之气需脾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补充,肺吸入清气也需脾生化气血供以营养,所以临床上补气重在补脾。气的作用:1.动力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气机,有升降出入。气气的分类:元气:又叫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宗气: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营气:行于脉中,可化生血液,具营养作用。卫气:行于脉外,作用主要是抵御外邪。常见的气病:气虚、气陷、气滞、气结、气逆。血血液的生成:脾胃是为血液生化之源;肾精转化;营气化生。血液的运行:心气推动、脾气统摄、肝的贮藏与调节。血的功能:营养作用、运载作用(血以载气、血为气母)。血液的病理:血虚、出血、血热、血瘀。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1、气能生血:故治血虚常用补气药。2、气能行血:故治血瘀常用行气药。3、气能摄血:慢性出血多补脾气。4、血以载气: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精(三)血与津液的关系血汗同源,“纽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横行于浅表)。经络作用: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组成:主要有经脉和络脉,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包括从十二经脉、任督脉分出的络脉加脾之大络为十五别络、另有孙络、浮络。还有细小的连属部分。病因与病理基本概念:病因,即发病原因;病理,又叫病机,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特点:1、以结果推断病因(审/辨证求因),以结果概括病因。2、强调内因的重要性,重视机体正气。3、是生活经验和医疗经验的总结,概括了机体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六淫1、基本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发生太过或不及,成为致病因素,也叫“六邪”。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与季节、气候和环境有关。(2)可单独致病,也可夹杂致病。(3)再一定条件下可以传化,如寒郁久化热。(4)多从肌表口鼻而入。风邪特性与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风善行数变:指风邪致病,游走不定,如风疹,风湿;且发病急,变化快。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临床表现。4、风为百病之长(始):风有先导作用,其它病邪均可依附于风而侵入机体。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2、寒性凝滞,主痛:寒凝气血,不通则痛。3、寒性收引拘急:收引,即收缩牵引,指寒邪入侵,则毛窍收缩,故恶寒发热无汗;寒凝血脉,则脉迟缓。拘急,即拘挛之意。寒邪侵犯,经脉关节收缩拘急,拘挛抽痛,屈伸不利。暑邪特性与致病特点1、暑性炎热,易致发热: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尿液短赤等。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易升易散,升则易伤头部(如昏厥),散则腠理开泄而大汗。大汗伤津,气随津脱,而致气短乏力,甚至气津暴脱,卒倒神昏,汗出肢冷,脉微欲绝。3、暑多挟湿:暑邪致病除暑的症状外,还见湿的症状。湿邪特性与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郁气损阳: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出入失常。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湿邪致病,多表现肢体困重,倦怠无力;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3、湿性粘滞,为病缠绵:湿邪致病,分泌物,排泄物滞涩不畅,且缠绵难愈。4、湿邪侵犯,最易伤脾:脾喜燥恶湿。火的特性与致病特点1、火性炎上:火易上冲,如在心易面赤舌疮,躁烦;在胃易齿龈肿痛;在肺易咽喉红肿。2、耗气伤津:伤津,包括出汗和灼伤;耗气,包括气损津耗和壮火食气。3、生风动血:热极生风,出现神昏,抽搐等风样症状;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致出血。4、易致肿疡:局部红肿灼热,多为火热之邪所致。内伤七情1、基本概念: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把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忧、悲、恐为代表,称五志。2、七情与脏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惊)伤肾。3、七情致病特点:直接伤脏腑,无表证;多伤心肝脾和气血(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病理1、邪正盛衰:“正气在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升降失常:指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发生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脏腑气机各有其运动特点,有的偏升,有的偏降,总体平衡。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3、阴阳失调:包括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诊法基本概念:中兽医诊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种診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密切相关,必须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叫四诊合参。《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以诸内必形其诸外。”查口舌1、掌握方法和部位:牛主要看砚台底。2、舌色:白色主虚、寒证、;黄色主湿;赤色主热;青色主寒、痛;黑色主寒热之极。3、苔色:白色主表、寒;黄色主里、热;灰黑主湿浊、病重。4、胎质:有无反映胃气与病情进退;厚薄反映病邪深浅;润燥反映体内津液多少,腐腻反映湿浊较重。切脉1、掌握部位及方法:马诊双凫脉或颌外动脉;牛、骆驼诊尾动脉;猪羊犬诊股动脉。诊脉的三种指力:浮(举)、中(寻)、沉(按)。2、六大纲脉的(特点)主证: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症;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3、易脉(怪脉):主病危。共性: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4、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辨证1、概念2、常用辨证方法及相互关系八纲辨证(八证辨证)为辨证总纲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气血津液辨证为脏腑辨证的补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各有特点,传染病多用卫气营血辨证。症状辨证为各种辨证的综合运用八纲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位深浅—非表即里;疾病性质—不寒则热邪正盛衰—不虚便实;疾病类别—不阴就阳八纲间的相互关系——相兼、转化、夹杂、真假表证特点: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共证:发热、恶寒、苔薄、脉浮治则:发汗解表临床上以表寒、表热为要,表证常挟风。1、表寒证:即风寒在表。主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坚毛,颤抖,无汗,鼻塞,遇冷加剧。治则:辛温解表2、表热证:即风热在表(流感)。主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口渴易汗,舌红,重则咽痛,咳嗽,猪有关节疼痛,食欲减少。治则:辛凉解表里证1、病位:主要在脏腑、气血、骨髓。2、成因:外邪入里、直中、饮食、情志。3、特点: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4、分类
本文标题:中兽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4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