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大智度论推广读书会9897报告内容
《大智度論》推廣讀書會98/9/7報告內容報告人:姚永錩■《大智度論》簡介(慧日佛學班第一期講義P1-P10)一、《大智度論》的導讀與鳥瞰龍樹立此論的因緣【一】【二】龍樹其人的簡介【二】【三】【四】《大智度論》價值【五】、《大智度論》的組織綱要【六】體例與論述立場【七】【八】《大智度論》之主要內容【九】二、堅定「信根」:參照《大智度論》作者及其翻譯,釋其疑慮,對大乘法產生淨信。參考自印順法師所著「《大智度論》作者及其翻譯」。龍樹立此論的因緣:【一】【二】從緣起來了解本論的背景因素;審察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瞭解其緣起,有助於理解內文。(一)《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釋經論。(註1)(二)龍樹約生於西元150年至250年間,當時「初期大乘」已流行二百多年。(參1)(三)面對:1、印度的神教,2、「佛法」流傳出的部派,3、大乘自身的異義,實有分別、抉擇、貫通,確立大乘正義的必要。龍樹就是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而成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龍樹其人的簡介:【二】【三】【四】龍樹具有「經師」與「論師」的特質,其論著有「深觀」亦有「廣行」。(P2)《大智度論》價值:【五】為「佛教的百科全書」,大量引用初期大乘前的經、律、論,在文獻上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所處時代因素,唯識與如來藏思想並未納入。本論的組織綱要:【六】《大智度論》是經論的合編100卷,其中含《大品般若經》經文27卷,釋論73卷;前34卷詳釋初品,第2品以下略釋。《小品般若經》重於「般若道」,《大品般若經》則包含了「般若道」與「方便道」。《大智度論》選擇卷數適中的《大品般若經》(27卷)作註釋,不但闡揚了「絕諸戲論的般若道」,也兼顧了「嚴土熟生的方便道」,可說非常善巧。體例與論述立場:【七】【八】體例:,如僧叡《序》所說:「其為論也,初辭擬之,必標眾異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執以盡善。」18常針對一個問題,從各角度以「復次」、「復次」之形式列出多種回答。有時「各說並陳」而不加簡擇,有時以「無執」為宗。《大智度論》對佛法的根本立場;龍樹是大乘行者,本於深觀而修廣大行的…..。「佛法」的「四部阿含」以外,大乘經的傳出,部類眾多,宗趣不一,所以龍樹依據古說,依「四阿含」的不同特性,立四種悉檀19,以貫攝一切佛法──悉檀是宗旨、理趣的意思。四悉檀是:有的是適應俗情方便誘導向佛的「世界悉檀」,有的是針對偏蔽過失而說的「對治悉檀」,有的是啟發人心向上向善的「各各為人悉檀」,有的是顯示究竟真實的「第一義悉檀」。以此四悉檀通攝當時的一切佛說,「皆是實,無相違背」。《大智度論》之主要內容:【九】一、勸發菩提心,修學六度21、四攝22等,遍學一切法23,辨明魔事,得不退轉,莊嚴佛土,度化眾生,成就佛道。二、比較二乘與菩薩修行方法之異同。三、菩薩修行階位。(《大品般若經》〈發趣品〉無名字之菩薩十地24,「乾慧地」等共三乘十地25,「歡喜地」等菩薩十地26)四、一般人對《大品般若經》之種種疑難,《大智度論》提出巧妙的解釋。研讀《大智度論》之參考資料【十】參考1:如真的要確立人人公認的佛滅年代,那麼非透過歷史的考證不可。最有希望的,是依據北傳的,佛滅百十六年而阿育王登位;或依據南傳的,佛滅二百十八年而阿育王登位。當然,依我的廣泛辨證,相信北傳的──中國華文教典所記載的佛滅百十六年而育王登位說,是最古典的,最可信賴的傳說了。(佛教史地考論p.204)佛滅於西元前四八六年說(印順導師推論)佛滅於西元前五四四年說(一九五四年,南傳共推)佛滅於西元前五八七年說(錫蘭與緬甸的傳說)
本文标题:大智度论推广读书会9897报告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