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苹果设计之路我们的现在从未像过去对未来所期待地那样美好,2010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之上。如果深入其里,我们会在追溯过去之后依然对现在感到愉悦,并对现在的未来作出更美好的期待。WWDC2010上SteveJobs介绍了最新一代iPhone即iPhone4,在演示FaceTime可视电话功能的时候,SteveJobs再一次在现场拨通JonathanIve,两人非常欣喜地感叹,伴随他们成长的那些乐观主义科幻的梦想,“It’srealnow!”你感到激动了吗?我想多数人并不会跳起来说:“啊,终于实现了!“当这个人人熟悉的想法经过老长的时间终于变成现实,这一刻它已经进入平常了。或许科幻的魅力就在于憧憬和期许,恰如设计是对未来的一种试探。iPhone4iPhone4上市才三天就卖出了超过170万台,并且还是在供货不足以及白色款因制造原因未能赶架上市的情况下,频繁报道的天线问题也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影响,势不可挡。如果将汽车设计中的Evolution和Revolution划分关系引入iPhone来评价这次升级,也就是说从iPhone自身的发展历史作为主线来看,那么iPhone4无疑是一次Revolution,Apple也打出了“Thischangeseverything,Again.”(“再一次,改变一切。”)的口号。iPhone4是如此的不一样,尤其与其前身们作比较,从弧线到直线是非常大的一个转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一些细微体验,比如说弧线是有机的,直线则是抽象的,那么两者能承载的形体感外延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将iPhone4和iPhone3GS放在一起,人们会觉得3GS更像玩具。除了FaceTime,由前置摄像头带来的可视电话功能,iPhone4在硬件及iOS4的软件功能上更新不少,高分辨率的Retina显示屏内置的陀螺仪传感器,500万像素带闪光等的摄像头,升级的芯片和内存,多重任务处理系统,高清摄像和编辑等等。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Apple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它的创新总是体现在应用层面,就像SteveJobs的很多名言是引用而来的,所以当人们以及简单的“创新”去检阅Apple的产品的时候,总会说“那谁谁谁已经做了”,Apple不是第一个,但是如Apple所说的是第一个做好的,比如复制粘贴功能和多任务处理等等。FirsttoDoIt和FirsttoDoItRight体现在另一面,即人们很少用“机皇”之类的词语来称呼iPhone,即是说人们并不在意iPhone的硬件配置参数,或者说在Apple产品上这个概念并不会有鲜明的体现。但是,现在iPhone4的Retina显示屏却突破了这个成见,每英寸326像素的超过人眼识别力的最高配置,让人感觉到一些改变,因为它超出了“right”这个范畴。总之,iPhone4是如此的不一样。iPhone4它不像AppleiPhone4在发布前遭到了严重的泄漏事件,在官方发布前人们都已经对它有较清晰的认识了,无论是在确定是不是真的新款iPhone之前,还是确定了之后,还是在Apple正式发布iPhone4甚至是销售之后,人们总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它不像Apple(一贯)的风格”。优秀的设计总是会*明确清晰的印象,在感官层面它就是人们以“风格”称呼的东西,Apple贯穿全产品线统一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让人们的这种印象和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无法详细地表达,但是可以感知得到。我们曾从曲线这一角度对Apple设计的改变历程作出过解读,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Apple产品线中的设计统一性,从大尺寸的iMac到小尺寸的遥控器,从曲线到直线的硬边结合,到Unibody式的由内而外的整体感,等等。但是iPhone4粗略看上去却是如此的不一样,甚至有很多人会说更像Nokia的设计,因为iPhone4采用了三明治式的层叠式设计,而不像Apple的其他产品那样,要么是前壳包络后壳,要么是后壳包络到前壳,或者完全的整体式。似乎这种三明治式的设计将强调整体感的Apple设计风格剔除的非常干净。它也不是Unibody式的设计,当Apple推出Unibody并在各产品中发展开来,人们希望看到这种熟悉的设计。iPhone4整个产品上没有我们熟悉的曲线,或者说只有一个方向上的平面内曲线,最明显的即四个圆角,人们所认为的Apple产品应该有像iPad背部一样的曲面。在曲线进化历程那篇文章中我们将类似iPad背部曲线称作是NewEdge时期,而iPhone4看上去又回到了理性主义时期。iPhone4对整体感的违背不仅出现三明治非Unibody式的整体设计中,甚至在细部都出现了缝隙,即中间件一圈的金属件是分件的,由三片组成的,使其尤其像Nokia之类的传统手机式的设计,而且音量调节按键也出现的分离,结合基本形状圆形以及圆角四边形的运用,以及元素的增多比如前置摄像头的圆形之类,看上去更像上世纪或者说是现代主义时期的风格。为什么?解读iPhone4设计的困惑大众对设计的有意识非主动认识行为通常停留于表象,因为作为消费者,他们是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不需要去主动探索设计而从中获取自己的所需。如果说设计需要说明书式的一步步指导消费者来认识,即抛弃个体主动感官体验,则应是人类进化到智慧体时代了,当一个设计需要明确贴上“这是设计”这个标签之时,要么是这位设计师的粗浅,要么社会扼杀所有个体性进入荒诞期。当大众对设计认识从有意识非主动进入到主动认识的时候,比如当人们不是在使用或消费设计,而是去谈论或者思考设计的时候,由消费者或者说业余的身份背景决定,基于表象知识的积累,就会让其对设计的理解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只认识到设计的“其中之一”性,导致他对设计表达方面的重视,即将对设计的认识更向艺术方向靠拢。人们会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它就成了,因为对比工程师的工作,它更有无中生有的因素,认为设计的结果未必一定要如现在这样,只不过它是经过选择决定的。实际上,很多设计师或者说每个设计师有一段时期是这样的,或者说刚入道的设计师,尤其是认为自己创意四溢,逮什么就能做出一个优秀设计的时候,而当问起“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时候,答案就是“就这样”。的确,设计并不是一个有着明显单纯的线性特征的工作,它面对很多抉择,当对一路中遇到的各种选择项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时候,就出现“这样也是一个好设计”“那样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这种情况。“设计”从这个词来理解,它天生有目的性,即动机,必须要有驱使,而且原始驱动的强度很大程度决定了设计的结果。如果有人说“你给我设计一个东西,怎样都行”,这是成就不了任何设计的。好的设计是收敛的,即能体现出它的“其中唯一”性,如果一个设计让人们抓不着头脑,无从理解,那么它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设计有它的线性特征,而它的逻辑源自于动机,也就是对“为什么要这样”这个问题的追问。当然设计中的线性逻辑,即从动机到结果的路线并不像工程设计中那样鲜明,因为设计不是科学,动机也是模糊的,比如说“新一代的iPhone”。Apple的设计有着清晰明确的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有很好的收敛性,尤其是现在的Apple,可以比较NewEdge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设计,Apple浪漫主义时期的设计就像刚解放的青春期,更重的表达性上的特征,更淡的“其中唯一”性,没有太强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感觉。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解iPad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但是iPhone4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一时之间还有很多困惑。首先可以肯定的一个动机就是iPhone需要新的设计,尽管在iPhone4出现之前,人们仍然满意于iPhone3GS的设计,Apple的产品也不单纯靠样式的丰富来获取消费者的亲睐,但iPhone毕竟是消费品,两年时间对于一个标榜时尚的电子消费品来说是非常长的时间。“需要新的设计”是最主要的动机之一,那么它经过怎样的路径达到最后的结果即三明治式的设计呢,与前一代以及其他Apple产品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动机和结果都明确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描出它们之间较明确的路径,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个设计是收敛的。但是从我们非制作者的角度去寻找这些路径在iPhone4上变得很困难,也就是解读iPhone4设计的困惑所在。如果按照一般的认识,我们会认为新款的iPhone会保留Apple产品中鲜明的曲线特征,以及由Unibody进化而来的整体感,就像iPad那样,当然由于手机这个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完整形状的金属比如铝制背壳的使用可能性不大。人们喜欢Unibody,Apple也着迷于Unibody工艺,这一点我们从遥控器到iPad背壳的内部梯田式结构特征设计中可以体会到,那么在新款iPhone手机中使用这个工艺看上去也是自然的。既然不能像iPad那样设计背壳,那iPhone上那部分可以使用Unibody呢,内部结构件是可能的,因为有一块很大的金属衬板以及很多系链托架结构。新的设计是因为内部结构决定的吗?iPhone4有着非常紧凑的内部设计,整体厚度只有9.3mm,而且为电池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通常曲线和弧面设计是在牺牲空间而获取形体上的独特性,比如需要额外的支撑结构件,或者会给装配带来困难,有时甚至牺牲细小处的美观来保证整体的美观,设计是权衡取舍的结果,如果前几代的iPhone的整体弧线让细节之处比如各种插孔,就有明显的妥协迹象,会带来一些不悦。Apple网站上的iPhone4图集现在有手机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展示而且是刻意展示,而以前几代的iPhone的官方图集不会有耳机插孔的特写。是因为新的天线设计决定的吗?看上去反而觉得天线设计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驱动,只不过天线设计促成了iPhone4上那三道黑线的,或许因为天线的原因使得Unibody式的中间件设计变得不太可能,而间接导致了最终的设计。是材料的原因吗?材料是改变设计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因素,如果改变了材料,设计必定会随之改变,即使想法设法将新的材料特性整合到原来的设计之上。iPhone4前面面板使用了高强度的玻璃,前壳使用玻璃是必然的,而后壳启用玻璃材料则是突破性的,是因为这个突破带来了整体设计的改变吗?似乎也解释得通,因为使用了玻璃材料,就很难再设计弧形的背部,无论是背壳与外部的接触比如防跌落之类,以及与内部结构的配合比如必定带来更复杂的支撑结构设计,都决定了平面背部是最优的选择。如果背部采用了平面式设计,那么整体就朝着目前iPhone4的样子发展了。也有可能是设计决定了材料,即现有这个三明治式的设计,而后才有玻璃材料的使用。是Apple的设计哲学决定的吗?可哲学是生成不了实体的。解读是对设计过程的一个逆向工程,基于推断和猜测,iPhone4的设计解读并不像Apple其他产品那么容易。走近看iPhone4我们粗略看iPhone4的时候,觉得它太一般了,它没有了Apple设计的品质,其实这个“没有品质”的评价是出于它缺少了那些熟悉的明显的识别元素,或者是觉得像其他品牌的设计了。而当我们仔细看的时候,可以从中发现Apple一贯的设计品质和执行力。iPhone4上的Sim卡槽,和iPad3G上的一样,看上去很简单,但我们似乎看不到间隙,而它是一个全活动的部件,尽管iPhone一代和iPhone3GS的Sim卡槽配合间隙也非常小,但由于材料的特性以及沉孔式的设计,一下就体现出iPhone4的制造品质。Apple在官方图集中不厌其烦地展示iPhone4各个角度的特写,展示每一条倒角边,这些倒角边看上去只有0.2mm左右,无论是内边缘还是外边缘都作了这样的处理,可以称作是精密加工。中间金属件的边缘超出前后壳边缘大约有0.80.6mm,无疑这是有较强企图的一个设计,它增强了整体和硬实感,就如前后壳是贴到一个金属块之上,而不像是一圈金属饰条镶嵌到机身之上,同时它能在一些跌落中起到保护作用,比如不会损伤前后盖的配合结构或者对内部的影响,并且增强把握性能和手感,边缘可以让手有更强的意识。而且让手机的正视图效果更好,如果没有这么一圈金属边,正视图将会非常平白,平白并不一定与是否有这些外形特征有关,比如HTC的一些机子也有很多“外形设计”,但给你的感觉就是“
本文标题:苹果设计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8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