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生作品-《木兰诗》教材分析
《木兰诗》教材分析1.版本: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2.《木兰诗》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有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单元后还有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入选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以祖国为主题,但是特别之处在于分别采用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从整体而言,《黄河颂》虽然是一首抒情诗,但语言浅显,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现手法与修辞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仅容易理解,结合举例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运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杂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最后一课》,虽然主题比较深刻,但情节简单,并且又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故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整个单元文章的选择虽然主题深刻,但都是通过简练的文字来表现,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3.一般来说,对于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依据该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以及课文的训练系统。这一单元整体以热爱祖国为基调,落实到《木兰诗》上,更是通过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所作所为,展开叙述,来表达主题思想。在课文的导语部分说明“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导语首先概述了奇女子替父从军来概括文章的整体事件,但是比较鲜明的是突出了“传奇”的特点。其后,导语的后半部分着重强调了巾帼英雄形象,也就是说导语潜在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开展是围绕着花木兰。并且这一故事能做到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也是建立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因此,导语已经将课文的整体分析偏向了“人物分析”内容上去。最后,课文的训练系统,即课后的思考题上,第一题是复述、背诵课文,这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题、第三题是对文章字词的理解与句式的特点。最后,第四题则是讨论题,让大家分析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道练习题其实最根本的归结点也就是分析木兰的形象问题,同时也回归到导语所阐释的,重复的的关键词“木兰”“形象”。当然木兰的形象特性的不同方面也主要通过诗中的语言文字集中表达出来。4.《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木兰》是相对于该单元的前几篇课文来说,其最大的不同点是文章的体裁——它是一首乐府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全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繁简得当,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因此,该诗的详略得当是理解长篇叙事诗结构的有力的抓手。从课文的助读系统的提示可以看出,分析出木兰的形象,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即《木兰诗》是通过塑造木兰形象来表达深化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而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传奇性”以及“深受喜爱”及其作为女子的特性。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因此,人物刻画首先表现的是“女子”的特性。细致来说,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的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生活化的场景的呈现给我们展示的是古代的一个平凡的女子,一个为父亲而担忧的平常女儿。但同时,这又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说明木兰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体而言,传统的木兰形象又在分析的过程中更加丰满,诗歌中的木兰不仅勇敢、坚强,为国为家的巾帼英雄,更是位亲切、朴素的女子。
本文标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生作品-《木兰诗》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9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