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知识卡片(一):作者介绍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知识卡片(二):古文运动知识卡片(三):题解“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本文重点是抨击时弊,论述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因而题为“师说”。阅读回答:文中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师说》哪一段抨击了这种恶劣风气?•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增与为言辞: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写作背景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句,翻译课文,背诵默写课文。•(其、之、于、则、乎、乃等)•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3、学习韩愈不顾流俗、向社会陋习作斗争的精神。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2、从师的原因(原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从师的标准(原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老师的职责(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二段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的论点。此段分论点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为了批判时弊,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请先划分层次,然后具体分析内容•一组:•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二组:•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三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读读课文,点评本段的写作特色:•多角度对比论证•先叙后议、整散结合、议论采用多种句式,情潮奔涌,发人深省。1、纵比:2、自比:3、横比:第三段1、本段分论点?(原文)2、作者用封建文人倍受推崇的孔子的言行,何用意?阐明第一段的观点:2、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新的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圣人无常师。阐明第一段的观点:1、概括内容。2、称赞李蟠什么?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树立榜样,倡导从师。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第四段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论点,正面说理(一段)(二段)批判时弊(三段)1、中心论点2、师的作用3、择师的标准1、古今对比(纵比)2、自己与孩子对比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自比)(横比)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发出倡议:不拘于时,能行古道。阐述道理反面、对比论证正面、事例论证课堂小结,谈谈体会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现实意义?•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尊师典故一•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贡结庐守墓尊师典故二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朗读并试背全文请分类整理知识点一、虚词:之(25次)•一、代词•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吾从而师之。•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二、助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还有哪几处?•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三寸不烂之舌•三、动词,到、往。•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其•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们)。例句:•他(们)的。例句:•2、指示代词。那(些、里)•例句:•二、语气助词•1、表揣测大概。例句:其:•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选择。是……还是……•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三、连词二、重要实词•1、一词多义:道、惑•2、闻、嘉、攻、传、无•贻(贻害无穷、贻笑大方、贻人口实)•2、同义词——类•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侪、曹、俦•三、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两处)、从而、众人、不必、古文•四、活用词•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多处)•状语后置句(多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1)•被动句(1)
本文标题:《师说》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1592 .html